音頻交換混合矩陣設計與實現
音頻交換混合矩陣是各種會議、演播、指揮系統(tǒng)的核心設備,連接不同的音頻輸入、輸出設備,實現音頻的交換及混合功能,并實現音頻信號的控制與調度。
傳統(tǒng)的音頻矩陣通?;谀M開關電路設計,設計復雜,實現難度較大,不適合構建中大規(guī)模交換矩陣。而且,大多數矩陣不具備音量調節(jié)及信號混合功能,需要配合調音臺、信號混合器設備使用。
本文提出一種基于FPGA ( Field ProgrammableGate Array)的音頻交換混合矩陣的設計方案。該方案以交換技術原理為基礎,采用數字音頻信號采樣及處理技術,構建交換混合矩陣,實現了16 ×16路音頻信號的交換、混合;設計及實現難度小,且可根據系統(tǒng)需求裁減或增加系統(tǒng)交換容量、設置音頻信號采樣精度及采樣速率;每路輸入、輸出信號的音量可以獨立進行控制;還具有輸入輸出延時低、信道間隔離度高、音質好的特點。
1 音頻交換混合矩陣的數學模型
1. 1 交換系統(tǒng)原理
交換技術源于電話通信,其基本任務就是在大規(guī)模網絡中實現各用戶之間信息的端到端的有效傳遞。交換技術的原理就是通過設置好的路徑,將源端的數據可控地發(fā)往目的端。
對于音頻系統(tǒng),交換即指將音頻信號從輸入端經過一系列節(jié)點轉發(fā)到輸出端。
1. 2 交換混合矩陣數學模型
基于2. 1所述交換技術原理,可構建交換系統(tǒng)的一般數學模型。將多輸入輸出的交換系統(tǒng)抽象為一個矩陣P,其輸入和輸出信號抽象為兩個向量( x,y) ,交換系統(tǒng)實現的功能就是將輸入向量通過矩陣的運算轉換為輸出向量:
其中pij ∈[0, 1 ],代表輸入與輸出的對應關系。n和m 分別代表輸入和輸出信號個數。當n = 1時,該系統(tǒng)為單輸入系統(tǒng);當n > 1時,該系統(tǒng)為多輸入系統(tǒng)。
當m = 1時,該系統(tǒng)為單輸出系統(tǒng);當m > 1時,該系統(tǒng)為多輸出系統(tǒng)。
對于一個音頻交換混合系統(tǒng), pij即代表了某路輸入與某路輸出的對應關系,以及音量信息。最終,單獨的某路輸出信號yj 可以表示為:
本方案的核心技術,是將多路模擬音頻輸入信號轉換為數字輸入向量,并構建數字交換混合矩陣,通過對矩陣的運算得到數字輸出向量, 并將輸出向量轉換為模擬音頻輸出信號,分配至各輸出端口,最終實現音頻交換混合矩陣。
在此,設向量A、B 分別為輸入和輸出音量控制向量,矩陣Q 為控制矩陣,則交換矩陣P變換為:
綜上,構建起系統(tǒng)的最終數學模型為:
其中qji = 0, 1。
由式(4)可知,第j路輸出的最終結果yj 為:
2 系統(tǒng)方案設計概述
2. 1 系統(tǒng)信號流程
根據式( 4)及式( 5) , 可構建出系統(tǒng)信號流程圖,如圖1所示。
圖1 交換混合矩陣系統(tǒng)信號流程圖。
ai 和bj 由音量控制芯片來實現,數/模及模/數轉換分別由專用芯片來實現,矩陣Q 和多路加法器由FPGA來實現。
系統(tǒng)交換容量設定為16 ×16, 即n = 16, m =16。針對不同系統(tǒng)需求,可擴展或縮減交換容量。
2. 2 系統(tǒng)硬件設計
由系統(tǒng)信號流程圖可知,系統(tǒng)總體的硬件模塊由輸入音量控制、數/模轉換、交換混合矩陣、模/數轉換、輸出音量控制等組成。系統(tǒng)總體硬件模塊框圖如圖2所示。
圖2 交換混合矩陣總體硬件模塊結構框圖。
輸入音量控制芯片選用PGA4311,其增益調節(jié)范圍為31. 5 dB~ - 95. 5 dB。使用SPI總線對其進行控制。
輸入模/數轉換芯片選用PCM4204,該芯片采用IO接口控制工作模式和參數。具體設置方式見文獻。
輸出數/模轉換及音量控制芯片選用PCM1681,工作于從機方式,使用I2C接口對其進行控制。具體設置及使用方法見文獻。
通過對模/數及數/模轉換芯片的設置,可以根據系統(tǒng)需求調整數字音頻信號的采樣精度及頻率。
本文所述方案實例的采樣頻率為97. 7 kHz,采樣精度為24 bit,采用左對齊PCM編碼方式傳輸,其傳輸時序圖如圖3所示。
圖3 PCM編碼傳送時序(左對齊)。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