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er id="pryje"><nav id="pryje"><delect id="pryje"></delect></nav></meter>
          <label id="pryje"></label>

          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模擬技術 > 設計應用 > 自激多諧振蕩器工作原理及實險

          自激多諧振蕩器工作原理及實險

          作者: 時間:2010-06-03 來源:網絡 收藏

          (a)、(b)為TTL器件組成的晶體振蕩電路;

          (c)、(d)為CMOS器件組成的晶體振蕩電路, 一般用于電子表中,其中晶體的f0=32768Hz。

          圖12-4(c)中,門1用于振蕩,門2用于緩沖整形。Rf是反饋電阻,通常在幾十兆歐之間選取, 一般選22MΩ。R起穩(wěn)定振蕩作用,通常取十至幾百千歐。C1是頻率微調電容器,C2用于溫度特性校正。

          二、實驗目的

          1、掌握使用門電路構成脈沖信號產生電路的基本方法
          2、掌握影響輸出脈沖波形參數的定時元件數值的計算方法
          3、學習石英晶體穩(wěn)頻原理和使用石英晶體構成振蕩器的方法

          三、 實驗設備與器件

          1、+5V直流電源

          2、雙蹤示波器

          3、數字頻率計

          4、74LS00(或CC4011) 晶振32768Hz   電位器、電阻、電容若干。

          四、實驗內容

          1、 用與非門74LS00按圖12-1構成多諧振蕩器,其中R為10KΩ電位器,C為0.01µf。
          (1) 用示波器觀察輸出波形及電容C兩端的電壓波形,列表記錄之。
          (2) 調節(jié)電位器觀察輸出波形的變化,測出上、下限頻率。
          (3) 用一只100µf電容器跨接在74LS00 14腳與7腳的最近處,觀察輸
          出波形的變化及電源上紋波信號的變化,記錄之。
          2、 用74LS00按圖12-2接線,取R=1KΩ,C=0.047µf,用示波器觀察輸出波形,記錄之。
          3、 用74LS00按圖12-3接線,其中定時電阻RW用一個510Ω與一個1KΩ的電位器串聯(lián),取R=100Ω,C=0.1uf。
          (1) RW調到最大時,觀察并記錄A、B、D、E及v0各點電壓的波形,測出
          v0的周期T和負脈沖寬度(電容C的充電時間)并與理論計算值比較。
          (2) 改變RW值,觀察輸出信號v0波形的變化情況。
          4、 按圖12-4(c)接線,晶振選用電子表晶振32768Hz,與非門選用CC4011,用示波器觀察輸出波形,用頻率計測量輸出信號頻率,記錄之。

          五、實驗預習要求

          1、 復習
          2、 畫出實驗用的詳細實驗線路圖
          3、 擬好記錄、實驗數據表格等。

          六、實驗報告

          1、 畫出實驗電路,整理實驗數據與理論值進行比較
          2、 用方格紙畫出實驗觀測到的工作波形圖,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

          電容器相關文章:電容器原理


          電容傳感器相關文章:電容傳感器原理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評論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qū)

          關閉
          看屁屁www成人影院,亚洲人妻成人图片,亚洲精品成人午夜在线,日韩在线 欧美成人 (function(){ var bp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var curProtocol = window.location.protocol.split(':')[0]; if (curProtocol === 'https') { bp.src = 'https://zz.bdstatic.com/linksubmit/push.js'; } else { bp.src = 'http://push.zhanzhang.baidu.com/push.js'; }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bp, 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