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爾模式”難復制 難在何處?
為什么海爾模式在西方“叫好不叫座”?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x-cimer.com/article/201604/290171.htm仔細研究海爾管理模式,你會發(fā)現有一個顯著特點:在新模式之下,企業(yè)即“平臺”經營管理成本大幅降低了,但是這部分成本并沒有消失,而是轉移到了小微公司層面,我稱之為“成本轉移”或“風險下移”。當然,成本轉移的同時激發(fā)了小微公司的內在驅動力。
這么看來你會發(fā)現,海爾管理模式變革和當年小崗村發(fā)起的“聯產承包責任制”十分相似。小崗村因此而寫入中國現代史,海爾會因此而寫入世界管理史嗎?
但是,并非每一個人都適合創(chuàng)業(yè)。著名管理學家、美國密歇根大學教授戴維?尤里奇也說:有些人根本不適合成為創(chuàng)客,他只能當一個執(zhí)行者。
這是海爾式變革伴隨人員大量流失的原因。2013、2014年,海爾集團連續(xù)出現大量減員——當然,這未必不是海爾希望看到的,變革就是一個瘦身的過程。
因為多數管理者“戀?!钡脑?,海爾模式很難在國內推行。因此,到海爾參觀者眾,但像海爾這么大力度推行變革的企業(yè)至今找不到第二個。
那么在國際上呢?
實施海爾式變革,必須首先打碎傳統(tǒng)科層制組織結構,拆分成許多小微公司,將公司發(fā)工資變成“用戶付薪”,必然伴隨著大量減員。可以想象,在工會組織強大的西方企業(yè),海爾式變革一開始就將遭遇工會組織的頑強抵制,尤其在那些高福利國家。
事實的確如此。張瑞敏說,他接觸到的許多美國大企業(yè)的老板對他說,你這個方法是不錯,但是我們現在很難改變。為什么呢?第一,受到華爾街壓力,對華爾街有利潤承諾必須實現;第二,把企業(yè)解構之后,幾十萬人怎么辦?這是一個非常大的問題。美國企業(yè)家擔心的第二個問題,正是來源于工會組織乃至地方政府的壓力。
海爾模式變革,還在路上
哈默曾經問海爾輪值總裁梁海山一個問題:海爾模式創(chuàng)新的優(yōu)勢是否在和惠而浦競爭中體現出來?梁海山的回答是,這種探索并沒有完全達到目的,有的小微做的好,有的做的不好,改革的成效最終表現在市場競爭力上是有一個過程。
也就是說,現在斷言海爾模式變革已經成功為時尚早。
不過,從業(yè)績層面看,海爾模式變革的效果正在顯現。海爾官方發(fā)布的稿件透露:2015年,海爾集團實現全球營業(yè)額1887億元,同比下降6%;實現利潤180億元,同比增長20%。線上交易額從2014年的548億元猛增至1557億元。
放在形勢嚴峻的2015年背景之下看,這個成績還是很不錯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