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er id="pryje"><nav id="pryje"><delect id="pryje"></delect></nav></meter>
          <label id="pryje"></label>

          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嵌入式系統(tǒng) > 設(shè)計應(yīng)用 > ARM S3C2410硬件手冊上的重要部分

          ARM S3C2410硬件手冊上的重要部分

          作者: 時間:2016-11-11 來源:網(wǎng)絡(luò) 收藏
          a.Memory Controller

          b.Nand Flash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x-cimer.com/article/201611/316685.htm

          c.UART

          d.Interrupt

          e.Timer

          Memory Controller

          SDRAM:

          S3C2410 提供了外接ROM、SRAM、SDRAM、NOR Flash、NAND Flash的接口。S3C2410外接存儲器的空間被分為8 BANKS,每BANK容量為128M:當(dāng)訪問BANKx(x從0到7)所對應(yīng)的地址范圍x*128M到(x+1)*128M-1

          SDRAM使用BANK6,它的物理起始地址為6*128M=0x30000000。

          (注:bank就是片選,一個片選就是一個bank,在U-Boot中,配制的時候要配制SDRAM和FLASH的 bank數(shù),那么如果你的SDRAM或者FLASH就接了一個片選的時候,就定義為1就可以了,其他的類推,2410和其他的大部分的處理器一樣,支持NorFlash和NANDFlash啟動,而這兩種啟動方式內(nèi)存所映射的地址不怎么相同)

          SDRAM(刷新):

          之所以稱為DRAM,就是因為它要不斷進行刷新(Refresh)才能保留住數(shù)據(jù),因此它是DRAM最重要的操作。

          那么要隔多長時間重復(fù)一次刷新呢?目前公認的標(biāo)準(zhǔn)是,存儲體中電容的數(shù)據(jù)有效保存期上限是64ms(毫秒,1/1000秒),也就是說每一行刷新的循環(huán)周期是64ms。這樣刷新速度就是:行數(shù)量/64ms

          刷新操作分為兩種:自動刷新(Auto Refresh,簡稱AR)與自刷新(Self Refresh,簡稱SR)。不論是何種刷新方式,都不需要外部提供行地址信息,因為這是一個內(nèi)部的自動操作。對于AR, SDRAM內(nèi)部有一個行地址生成器(也稱刷新計數(shù)器)用來自動的依次生成行地址。

          由于刷新涉及到所有L-Bank,因此在刷新過程中,所有L-Bank都停止工作,而每次刷新所占用的時間為9個時鐘周期(PC133標(biāo)準(zhǔn)),之后就可進入正常的工作狀態(tài),也就是說在這9 個時鐘期間內(nèi),所有工作指令只能等待而無法執(zhí)行。

          SR則主要用于休眠模式低功耗狀態(tài)下的數(shù)據(jù)保存,這方面最著名的應(yīng)用就是STR(Suspend to RAM,休眠掛起于內(nèi)存)。在發(fā)出AR命令時,將CKE置于無效狀態(tài),就進入了SR模式,此時不再依靠系統(tǒng)時鐘工作,而是根據(jù)內(nèi)部的時鐘進行刷新操作。

          SDRAM(寄存器設(shè)置):

          本實驗介紹如何使用SDRAM,這需要設(shè)置13個寄存器。由于我們只使用了BANK6,大部分的寄存器我們不必理會:

          1.BWSCON:對應(yīng)BANK0-BANK7,每BANK使用4位。這4位分別表示:

          a.STx:啟動/禁止SDRAM的數(shù)據(jù)掩碼引腳,對于SDRAM,此位為0;對于SRAM,此位為1。

          b.WSx:是否使用存儲器的WAIT信號,通常設(shè)為0

          c.DWx:使用兩位來設(shè)置存儲器的位寬:00-8位,01-16位,10-32位,11-保留。

          d.比較特殊的是BANK0對應(yīng)的4位,它們由硬件跳線決定,只讀。

          對于本開發(fā)板,使用兩片容量為32Mbyte、位寬為16的SDRAM組成容量為64Mbyte、位寬為32的存儲器,所以其BWSCON相應(yīng)位為: 0010。對于本開發(fā)板,BWSCON可設(shè)為0x22111110:其實我們只需要將BANK6對應(yīng)的4位設(shè)為0010即可,其它的是什么值沒什么影響,這個值是參考手冊上給出的。

          2.BANKCON0-BANKCON5:我們沒用到,使用默認值0x00000700即

          3. BANKCON6-BANKCON7:設(shè)為0x00018005 在8個BANK中,只有BANK6和BANK7可以使用SRAM或SDRAM,所以BANKCON6-7與BANKCON0-5有點不同: a.MT([16:15]):用于設(shè)置本BANK外接的是SRAM還是SDRAM:SRAM-0b00,SDRAM-0b11

          b.當(dāng)MT=0b11時,還需要設(shè)置兩個參數(shù): Trcd([3:2]):RAS to CAS delay,設(shè)為推薦值0b01 SCAN([1:0]):

          SDRAM的列地址位數(shù),對于本開發(fā)板使用的SDRAM HY57V561620CT-H,列地址位數(shù)為9,所以SCAN=0b01。如果使用其他型號的SDRAM,您需要查看它的數(shù)據(jù)手冊來決定SCAN的取值:00-8位,01-9位,10-10位

          4. REFRESH(SDRAM refresh control register):設(shè)為0x008e0000+ R_CNT 其中R_CNT用于控制SDRAM的刷新周期,占用REFRESH寄存器的[10:0]位,它的取值可如下計算(SDRAM時鐘頻率就是HCLK):

          R_CNT = 2^11 + 1 – SDRAM時鐘頻率(MHz) * SDRAM刷新周期(uS)

          在未使用PLL時,SDRAM時鐘頻率等于晶振頻率12MHz;

          SDRAM 的刷新周期在SDRAM的數(shù)據(jù)手冊上有標(biāo)明,在本開發(fā)板使用的SDRAM HY57V561620CT-H的數(shù)據(jù)手冊上,可看見這么一行“8192 refresh cycles / 64ms”:所以,刷新周期=64ms/8192 = 7.8125 uS。

          對于本實驗,R_CNT = 2^11 + 1 – 12 * 7.8125 = 1955, REFRESH=0x008e0000 + 1955 = 0x008e07a3

          5.BANKSIZE:0x000000b2

          位[7]=1:Enable burst operation

          位[5]=1:SDRAM power down mode enable

          位 [4]=1:SCLK is active only during the access (recommended) 位[2:1]=010:BANK6、BANK7對應(yīng)的地址空間與BANK0-5不同。BANK0-5的地址空間都是固定的128M,地址范圍是 (x*128M)到(x+1)*128M-1,x表示0到5。但是BANK7的起始地址是可變的,您可以從S3C2410數(shù)據(jù)手冊第5章“Table 5-1. Bank 6/7 Addresses”中了解到BANK6、7的地址范圍與地址空間的關(guān)系。

          本開發(fā)板僅使用BANK6的64M空間,我們可以令位[2:1]=010(128M/128M)或001(64M/64M):這沒關(guān)系,多出來的空間程序會檢測出來,不會發(fā)生使用不存在的內(nèi)存的情況——后面介紹到的bootloader和linux內(nèi)核都會作內(nèi)存檢測。 位[6]、位[3]沒有使用

          6.MRSRB6、MRSRB7:0x00000030

          能讓我們修改的只有位[6:4](CL),SDRAM HY57V561620CT-H不支持CL=1的情況,所以位[6:4]取值為010(CL=2)或011(CL=3)。

          Nand Flash

          當(dāng)OM1、OM0都是低電平——即開發(fā)板插上BOOT SEL跳線時,S3C2410從NAND Flash啟動:NAND Flash的開始4k代碼會被自動地復(fù)制到內(nèi)部SRAM中。我們需要使用這4k代碼來把更多的代碼從NAND Flash中讀到SDRAM中去。

          NAND Flash的操作通過NFCONF、NFCMD、NFADDR、NFDATA、NFSTAT和NFECC六個寄存器來完成。在開始下面內(nèi)容前,請打開S3C2410數(shù)據(jù)手冊和NAND Flash K9F1208U0M的數(shù)據(jù)手冊。

          在S3C2410數(shù)據(jù)手冊218頁,我們可以看到讀寫NAND Flash的操作次序:

          1.Set NAND flash configuration by NFCONF register.

          2.Write NAND flash command onto NFCMD register.

          3.Write NAND flash address onto NFADDR register.

          4.Read/Write data while checking NAND flash status by NFSTAT register. R/nB signal should be checked before read operation or after program operation.

          1、NFCONF:設(shè)為0xf830——

          使能NAND Flash控制器、初始化ECC、NAND Flash片選信號nFCE=1(inactive,真正使用時再讓它等于0)

          設(shè)置TACLS、TWRPH0、TWRPH1。

          需要指出的是TACLS、TWRPH0和TWRPH1,請打開S3C2410數(shù)據(jù)手冊218頁,可以看到這三個參數(shù)控制的是NAND Flash信號線CLE/ALE與寫控制信號nWE的時序關(guān)系。

          我們設(shè)的值為TACLS=0,TWRPH0=3,TWRPH1=0,其含義為:TACLS=1個HCLK時鐘,TWRPH0=4個HCLK時鐘,TWRPH1=1個HCLK時鐘。

          請打開K9F1208U0M數(shù)據(jù)手冊第13頁,在表“AC Timing Characteristics for Command / Address / Data Input”中可以看到: CLE setup Time = 0 ns,CLE Hold Time = 10 ns, ALE setup Time = 0 ns,ALE Hold Time = 10 ns, WE Pulse Width = 25 ns 可以計算,即使在HCLK=100MHz的情況下,TACLS+TWRPH0+TWRPH1=6/100 uS=60 ns,也是可以滿足NAND Flash K9F1208U0M的時序要求的。

          2、NFCMD: 對于不同型號的Flash,操作命令一般不一樣。對于本板使用的K9F1208U0M,請打開其數(shù)據(jù)手冊第8頁“Table 1. Command Sets”

          3、NFADDR:地址

          4、NFDATA:數(shù)據(jù),只用到低8位

          5、NFSTAT:狀態(tài),只用到位0,0-busy,1-ready

          6、NFECC:校驗

          現(xiàn)在來看一下如何從NAND Flash中讀出數(shù)據(jù):

          1、NFCONF = 0xf830

          2、在第一次操作NAND Flash前,通常復(fù)位一下:

          NFCONF &= ~0x800 (使能NAND Flash)

          NFCMD = 0xff (reset命令)

          循環(huán)查詢NFSTAT位0,直到它等于1

          3、NFCMD = 0 (讀命令)

          4、這步得稍微注意一下,請打開K9F1208U0M數(shù)據(jù)手冊第7頁,那個表格列出了在地址操作的4個步驟對應(yīng)的地址線,A8沒用到:

          NFADDR = addr & 0xff

          NFADDR = (addr>>9) & 0xff (注意了,左移9位,不是8位)

          NFADDR = (addr>>17) & 0xff (左移17位,不是16位)

          NFADDR = (addr>>25) & 0xff (左移25位,不是24位)

          5、循環(huán)查詢NFSTAT位0,直到它等于1

          6、連續(xù)讀NFDATA寄存器512次,得到一頁數(shù)據(jù)(512字節(jié))

          7、NFCONF |= 0x800 (禁止NAND Flash)

          UART

          UART的寄存器有11X3個(3個UART)之多,我選最簡單的方法來進行本實驗,用到的寄存器也有8個。不過初始化就用去了5個寄存器,剩下的3個用于接收、發(fā)送數(shù)據(jù)。

          1、初始化:

          a.把使用到的引腳GPH2、GPH3定義為TXD0、RXD0:

          GPHCON |= 0xa0 GPHUP |= 0x0c (上拉)

          b.ULCON0 ( UART channel 0 line control register ):設(shè)為0x03 此值含義為:8個數(shù)據(jù)位,1個停止位,無校驗,正常操作模式(與之相對的是Infra-Red Mode,此模式表示0、1的方式比較特殊)。

          c.UCON0 (UART channel 0 control register ):設(shè)為0x05 除了位[3:0],其他位都使用默認值。位[3:0]=0b0101表示:發(fā)送、接收都

          使用“中斷或查詢方式”——本實驗使用查詢查詢方式。

          d.UFCON0 (UART channel 0 FIFO control register ):設(shè)為0x00 每個UART內(nèi)部都有一個16字節(jié)的發(fā)送FIFO和接收FIFO,但是本實驗不使用FIFO,設(shè)為默認值0

          e.UMCON0 (UART channel 0 Modem control register ):設(shè)為0x00 本實驗不使用流控,設(shè)為默認值0

          f.UBRDIV0 ( R/W Baud rate divisior register 0 ):設(shè)為12 本實驗未使用PLL, PCLK=12MHz,設(shè)置波特率為57600,則由公式 UBRDIVn = (int)(PCLK / (bps x 16) ) –1 可以計算得UBRDIV0 = 12,請使用S3C2410數(shù)據(jù)手冊第314頁的誤差公式驗算一下此波特率是否在可容忍的誤差范圍之內(nèi),如果不在,則需要更換另一個波特率(本實驗使用的 57600是符合的)。

          void init_uart( )

          {//初始化UART

          GPHCON |= 0xa0; //GPH2,GPH3 used as TXD0,RXD0

          GPHUP = 0x0c; //GPH2,GPH3內(nèi)部上拉

          ULCON0 = 0x03; //8N1(8個數(shù)據(jù)位,無校驗位,1個停止位)

          UCON0 = 0x05; //查詢方式

          UFCON0 = 0x00; //不使用FIFO

          UMCON0 = 0x00; //不使用流控

          UBRDIV0 = 12; //波特率為57600 10 }

          2、發(fā)送數(shù)據(jù):

          a.UTRSTAT0 ( UART channel 0 Tx/Rx status register ):位[2]:無數(shù)據(jù)發(fā)送時,自動設(shè)為1。當(dāng)我們要使用串口發(fā)送數(shù)據(jù)時,先讀此位以判斷是否有數(shù)據(jù)正在占用發(fā)送口。位[1]:發(fā)送FIFO是否為空,本實驗未用此位位[0]:接收緩沖區(qū)是否有數(shù)據(jù),若有,此位設(shè)為1。本實驗中,需要不斷查詢此位一判斷是否有數(shù)據(jù)已經(jīng)被接收。

          b.UTXH0 (UART channel 0 transmit buffer register ): 把要發(fā)送的數(shù)據(jù)寫入此寄存器。

          void putc(unsigned char c)

          {

          while( ! (UTRSTAT0 & TXD0READY) ); //不斷查詢,直到可以發(fā)送數(shù)據(jù)

          UTXH0 = c; //發(fā)送數(shù)據(jù)

          }

          3、接收數(shù)據(jù):

          a.UTRSTAT0:如同上述“2、發(fā)送數(shù)據(jù)”所列,我們用到位[0]

          b.URXH0 (UART channel 0 receive buffer register ): 當(dāng)查詢到UTRSTAT0 位[0]=1時,讀此寄存器獲得串口接收到的數(shù)據(jù)。

          unsigned char getc( )

          {

          while( ! (UTRSTAT0 & RXD0READY) ); //不斷查詢,直到接收到了數(shù)據(jù)

          return URXH0; //返回接收到的數(shù)據(jù)

          }

          Interrrupt

          SUBSRCPND和SRCPND寄存器表明有哪些中斷被觸發(fā)了,正在等待處理(pending);

          SUBMASK(INTSUBMSK寄存器)和MASK(INTMSK寄存器)用于屏蔽某些中斷。

          1、“Request sources(without sub -register)”中的中斷源被觸發(fā)之后,SRCPND寄存器中相應(yīng)位被置1,如果此中斷沒有被INTMSK寄存器屏蔽、或者是快中斷(FIQ)的話,它將被進一步處理

          2、對于“Request sources(with sub -register)”中的中斷源被觸發(fā)之后,SUBSRCPND寄存器中的相應(yīng)位被置1,如果此中斷沒有被INTSUBMSK寄存器屏蔽的話,它在 SRCPND寄存器中的相應(yīng)位也被置1,之后的處理過程就和“Request sources(without sub -register)”一樣了

          請打開S3C2410數(shù)據(jù)手冊357頁,“Figure 14-2. Priority Generating Block”顯示了各中斷源先經(jīng)過6個一級優(yōu)先級仲裁器選出各自優(yōu)先級最高的中斷,然后再經(jīng)過二級優(yōu)先級仲裁器選從中選出優(yōu)先級最高的中斷。IRQ的中斷優(yōu)先級由RIORITY寄存器設(shè)定,請參考數(shù)據(jù)手冊365頁,RIORITY寄存器中ARB_SELn(n從0到6)用于設(shè)定仲裁器n各輸入信號的中斷優(yōu)先級,例如ARB_SEL6[20:19](0最高,其后各項依次降低):

          00 = REQ 0-1-2-3-4-5 01 = REQ 0-2-3-4-1-5

          10 = REQ 0-3-4-1-2-5 11 = REQ 0-4-1-2-3-5

          RIORITY寄存器還有一項比較特殊的功能,如果ARB_MODEn設(shè)為1,則仲裁器n中輸入的中斷信號的優(yōu)先級別將會輪換。例如ARB_MODE6設(shè)為1,則仲裁器6的6個輸入信號的優(yōu)先級將如下輪換(見數(shù)據(jù)手冊358頁)

          使用中斷的步驟:

          1、當(dāng)發(fā)生中斷IRQ時,CPU進入“中斷模式”,這時使用“中斷模式”下的堆棧;當(dāng)發(fā)生快中斷FIQ時,CPU進入“快中斷模式”,這時使用“快中斷模式”下的堆棧。所以在使用中斷前,先設(shè)置好相應(yīng)模式下的堆棧。

          2、對于“Request sources(without sub -register)”中的中斷,將INTSUBMSK寄存器中相應(yīng)位設(shè)為0

          3、將INTMSK寄存器中相應(yīng)位設(shè)為0

          4、確定使用此的方式:是FIQ還是IRQ。

          a.如果是FIQ,則在INTMOD寄存器設(shè)置相應(yīng)位為1

          b.如果是IRQ,則在RIORITY寄存器中設(shè)置優(yōu)先級

          使用中斷的步驟:

          5、準(zhǔn)備好中斷處理函數(shù),

          a.中斷向量: 在中斷向量設(shè)置好當(dāng)FIQ或IRQ被觸發(fā)時的跳轉(zhuǎn)函數(shù), IRQ、FIQ的中斷向量地址分別為0x00000018、0x0000001c

          b.對于IRQ,在跳轉(zhuǎn)函數(shù)中讀取INTPND寄存器或INTOFFSET寄存器的值來確定中斷源,然后調(diào)用具體的處理函數(shù)

          c.對于FIQ,因為只有一個中斷可以設(shè)為FIQ,無須判斷中斷源

          d.中斷處理函數(shù)進入和返回

          6、設(shè)置CPSR寄存器中的F-bit(對于FIQ)或I-bit(對于IRQ)為0,開中斷

          使用中斷的步驟:

          IRQ進入和返回

          sub lr, lr, #4 @計算返回地址

          stmdb sp!, { r0-r12,lr } @保存使用到的寄存器 ? ?

          ldmia sp!, { r0-r12,pc }^ @中斷返回 @^表示將spsr的值賦給cpsr

          對于FIQ,進入和返回的代碼如下:

          sub lr, lr, #4 @計算返回地址

          stmdb sp!, { r0-r7,lr } @保存使用到的寄存器 ? ?

          ldmia sp!, { r0-r7,pc }^ @快中斷返回, @^表示將spsr的值賦給cpsr

          中斷返回之前需要清中斷:往SUBSRCPND(用到的話)、SRCPND、INTPND中相應(yīng)位寫1即可。對于INTPND,最簡單的方法就是“INTPND=INTPND”

          Timer幾個重要寄存器介紹

          1、TCFG0和TCFG1:分別設(shè)為119和0x03

          這連個寄存器用于設(shè)置“Control Logic”的時鐘,計算公式如下:

          Timer input clock Frequency = PCLK / {prescaler value+1} / {divider value}

          對于TIMER0,prescaler value = TCFG0[7:0],divider value由TCFG1[3:0]確定(0b000:2,0b001:4,0b010:8,0b0011:16,0b01xx:使用外部TCLK0)。

          對于本實驗,TIMER0時鐘 = 12MHz/(119+1)/(16) = 6250Hz

          2、TCNTB0:設(shè)為3125

          在6250Hz的頻率下,此值對應(yīng)的時間為0.5S

          3、TCON:

          TIMER0對應(yīng)bit[3:0]:

          bit[3]用于確定在TCNT0計數(shù)到0時,是否自動將TCMPB0和TCNTB0寄存器的值裝入TCMP0和TCNT0寄存器中

          bit[2]用于確定TOUT0是否反轉(zhuǎn)輸出(本實驗未用)

          bit[1]用于手動更新TCMP0和TCNT0寄存器:在第一次使用定時器前,此位需要設(shè)為1,此時TCMPB0和TCNTB0寄存器的值裝入TCMP0和TCNT0寄存器中

          bit[0]用于啟動TIMER0

          4、TCONO0:只讀寄存器,用于讀取當(dāng)前TCON0寄存器的值



          關(guān)鍵詞: ARMS3C2410硬件手

          評論


          技術(shù)專區(qū)

          關(guān)閉
          看屁屁www成人影院,亚洲人妻成人图片,亚洲精品成人午夜在线,日韩在线 欧美成人 (function(){ var bp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var curProtocol = window.location.protocol.split(':')[0]; if (curProtocol === 'https') { bp.src = 'https://zz.bdstatic.com/linksubmit/push.js'; } else { bp.src = 'http://push.zhanzhang.baidu.com/push.js'; }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bp, 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