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輪速傳感器設計中單片機的應用
信號處理電路
根據輪速傳感器信號特性,處理電路由限幅電路、濾波電路和比較整形電路組成,如圖4所示。
限幅電路將輪速傳感器輸出信號Vi正半周的幅值限制在5V以下,負半周使其輸出為-0.6V。濾波電路設計成帶反饋的有源低通濾波器,其截止頻率為 2075Hz(按最高車速為200km/h設計,傳感器輸出信號對應的頻率),選Q=0.707。比較整形電路中設置一定的比較電壓,與濾波器輸出信號相比較輸出方波信號。LM311N輸出方波的幅值為10V,經R5,R6分壓后得幅值為5V的方波信號送光電隔離器。
總線通信電路
總線接口電路包括傳感器與CAN總線接口和儀表板節(jié)點與CAN總線接口。通過總線接口電路實現傳感器和節(jié)點間的數據、控制指令和狀態(tài)信息的傳送。使用總線接口容易形成總線式網絡的車輛局域網拓撲結構。具有結構簡單、成本低、可靠性較高等特點。
傳感器與CAN總線的接口以CAN控制器SJA1000為核心,通過82C250實現傳感器與物理總線的接口。CAN總線物理層和數據連路層的所有功能由通信控制器SJA1000來完成。它具有BasicCAN(82C200兼容模式)和PeliCAN(擴展特性)2種工作模式,采用多主結構,具有與各種類型的微處理器相連地接口。
SJA1000的引腳功能和電器特性與82C200完全兼容,較82C200具有更強的錯誤診斷和處理功能。它具有編程時鐘輸出,可編程的傳輸速率(最高達1Mbps),可編程的輸出驅動器組態(tài),可組態(tài)的總線接口,用識別碼信息定義總線訪問優(yōu)先權。控制器使用方便、價格便宜、工作環(huán)境溫度范圍(- 40~125℃),特別適合于汽車及工業(yè)環(huán)境使用。
82C250作為CAN總線控制器和物理總線間的接口,是為汽車高速傳輸信息(最高為1Mbps)設計的。它提供對CAN控制器的差動接收功能和對總線的差動發(fā)送能力,完全與ISO11898標準兼容。在運動環(huán)境中,具有抗瞬變、抗射頻和抗電磁干擾性能,內部的限流電路具有電路短路時對傳送輸出級進行保護的功能。芯片的特色是通過對Rs(8號)引腳輸入電平的設計,可工作于3種工作方式:(1)高速方式(Vrs《0.3Vcc);(2)斜率方式 (0.4Vccrs《0.6Vcc);(3)待機方式(Vrs》0.75Vcc)。芯片以高速方式工作時,發(fā)送輸出晶體管盡可能快的簡單地開和關,不測量限制上升和下降的斜率,要用屏蔽電纜來避免射頻干擾。當芯片以斜率方式工作時,總線可用非屏蔽的雙絞線或并行線。對上升和下降的斜率的限制,取決于Rs引腳到地的連接電阻值,并與Rs引腳的電流成正比。
SJA1000,82C250的信號電平與TTL兼容,可直接接口。但為提高可靠性和抗干擾性能,在智能傳感器的設計中,它們之間用光電隔離。 SJA1000的RD,WR,ALE,INT分別與80C31的RD,WR,ALE,INT0引腳相連。80C31的P0.0~P0.7與SJA1000 的AD0~AD7接口,80C31和SJA1000用統(tǒng)一的5V電源供電。給SJA1000的RX1腳提供約0.5Vcc的維持電位。82C250的 CANH,CANL間并接120Ω匹配電阻后接至物理總線,Rs引腳接地,選擇高速方式。傳輸介質采用屏蔽線,以提高總線接口的抗干擾能力。
試驗結果
先作信號處理電路試驗。用XD5-1信號發(fā)生器產生的正弦波模擬傳感器信號輸入電路,用雙蹤示波器觀察輸入輸出波形。輸入信號在峰值0.6V以上時,電路輸出方波、無信號丟失。頻率從20~2075Hz,同樣,試驗也無信號丟失。信號小于0.6V時,無方波輸出,即低于0.6V的噪聲進不了微機系統(tǒng)??赏ㄟ^調節(jié)電路中R2,R3的阻值改變最小信號的門檻值。在轉鼓傳感器試驗臺上對傳感器信號作試驗。試驗結果如表1所示。
BJ212車型前輪的半徑是0.375m,磁感應式傳感器的齒圈為88齒。表中測速系統(tǒng)顯示值與車速表讀數值之差是因為車速表誤差之故。車速從 3~200km/h,對應的頻率從31~2075Hz,設計的測速系統(tǒng)完全覆蓋了此車速范圍。用非接觸式紅外測速表檢驗時,誤差在0.3%之內,證明了傳感器及信號處理電路的合理性。與儀表盤節(jié)點的信息傳輸試驗:傳感器測速系統(tǒng)與儀表盤節(jié)點的接收和發(fā)送信號一致;發(fā)送和接收到的信號的數據格式與設定的11 位數據格式一致。
結 論
基于CAN總線的輪速傳感器充分發(fā)揮了磁感應式傳感器的潛能,具有車速識別的門檻值低(3km/h)、測量準確度高、實用性和抗干擾性強、工作可靠等優(yōu)點,適合在汽車運動環(huán)境中使用,且易于與其它測控節(jié)點組成網絡,實現傳感器數據的網絡化傳輸。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