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能否到來?五問高通無線充電技術
Qualcomm高通,是一家以半導體技術而聞名世界的高科技企業(yè),隨著Google Android派系智能手機隊伍的不斷地壯大,人們對“高通驍龍”這個名字也越來越熟悉,在很多人的眼中,高通就好像是移動通訊的Intel一般。但事實上,高通不僅僅在半導體芯片行業(yè)中全球領先,還是一家頂尖的集無線互聯、射頻IC以及衛(wèi)星導航等技術于一身的科研公司,而近期借Formula E電動方程式大賽推出的Halo車用無線充電系統(tǒng),則標志著高通又向著新能源車輛領域邁出了重要的一步。不過,這項聽起來似乎有些超前的技術,真的能夠實現嗎?
● 問題一:Halo是什么?
Halo就是高通在本次Formula E比賽中推出的車用無線充電系統(tǒng),它的原理就是利用磁共振效應來對電動或混動車輛的動力電池組進行非接觸式充電。這個充電過程無需使用傳統(tǒng)的電纜即可進行,在需要充電時,車主僅需要將車輛停放在Halo的充電板上方即可,因此更加方便、省力。
● 問題二:無線充電,好用嗎?
高通的工程師表示,由于磁共振過程中能量的損失要低于電流在傳統(tǒng)線纜中的損耗,因此Halo無線充電的效率非常高,可以達到90%以上,超過了線纜充電。如果事實果真如此,那么Halo還是很靠譜的。而在充電速度方面,Halo可以根據用戶需求調整充電的功率,其范圍可以從6.6kW-20kW不等。如果按照最高的20kW計算,充滿電池容量85kWh的特斯拉MODEL S P85僅需要不到5小時。此外,Halo充電板可以在15mm-200mm的距離內完成對車輛的感應充電,因此不論是像MODEL S這樣底盤較低的轎跑車,還是底盤較高的SUV,例如未來的比亞迪唐,都可以方便地使用。
● 問題三:無線充電,安全嗎?
提到磁共振,人們很容易就想到電磁輻射,同時免不了對其安全性產生疑慮。一方面,很多人會擔憂電磁輻射對于人體的傷害,而另一方面,也有人關注設備運行時是否會產生諸如火災之類的危險或隱患。面對人體健康方面的質疑,高通表示Halo工作時的磁感應強度,也就是人們通常理解的輻射強度約為100μT(微泰斯拉),符合ICNIRP(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Non-Ionizing Radiation Protection,國際非電離輻射防護委員會)的相關標準。事實上,在進行手機通話時,磁感應強度可以達到220μT,因此大家對于Halo的輻射水平可以有個較為形象的理解。
而在杜絕危險隱患方面,高通為Halo設定了防護程序。一旦處于工作狀態(tài)的充電板上有金屬罐一類的異物,或是小動物、幼兒時,Halo將自動停止充電作業(yè),以避免危險,同時會將相關信息發(fā)送至車主的手機客戶端中。
● 問題四:我的車能使用Halo嗎?
首先,Halo對電池的類型并沒有選擇性。目前市面上的電動以及混動車型所采用的鎳氫電池、鋰離子電池、甚至鉛酸電池都可以通過Halo進行充電。如果想要使用Halo,除了包括充電板、控制器以及線纜這樣的外部設備,還需要在車輛上安裝一個用于接收電磁輻射的接收端。目前,高通已經為包括寶馬i系列、日產聆風以及雷諾ZOE等車型安裝了車載接收板和控制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不過,按照高通的設想,未來希望能夠與眾多的汽車制造商合作,主要以原廠預裝作為出貨渠道,其結果就是消費者在未來將可以直接購買到出廠前已安裝好Halo系統(tǒng)的車輛。
在后市場方面,由于系統(tǒng)需要針對不同車型進行特殊的調整,消費者自行加裝難度很大,因此高通對Halo進入后市場并不看好。不過,高通表示,如果未來需要,也將會針對汽車租賃等行業(yè)進行后市場開發(fā)。此外,無線充電目前并沒有統(tǒng)一的標準和制式,高通也在積極倡導無線充電標準的制定,一旦標準得到統(tǒng)一,那么同一個設備便可以為不同的車輛進行充電。
● 問題五:無線充電的未來什么樣?
對于無線充電技術前景的描繪,高通表示非常樂觀。在高通的規(guī)劃中,未來無線充電將用于更加廣泛的環(huán)境中,以實現車輛的半動態(tài)及動態(tài)充電。想要實現這個目標,需要在城市道路中埋設大量的充電板,當車輛在充電板上方駛過時,便可以進行連續(xù)的充電,最理的狀態(tài)是,駕駛者可以在行駛中將電池組充滿。當然,想要實現這個目標,高通還需要在技術、安全、標準、成本以及政策等方面進行更加深入的努力,但這樣的未來確實值得人們期待。
編輯總結:
高通描繪的未來是否能夠真的到來呢?從目前的家用級產品Halo來看,無線充電技術已經可以帶給人們實實在在的便捷,而當這種技術足夠成熟后,無疑可以帶給使用電動車的人們更多的自由空間。目前,中國政府已經制定了發(fā)展電動車和插電式混合動力車型的鼓勵政策,如美、德等國家也都在進行著類似的政策引導。倘若電動車真的能夠在未來成為道路的主宰,那么無線充電的愿景將很有可能成為生活中的現實。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