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設計基于CPLD的溫度計(原理和代碼)?
1. 概述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x-cimer.com/article/201807/384017.htm本設計基于CPLD設計一款數字溫度計,溫度傳感器使用DS18B20,CPLD采用EPM240T100C5。DS18B20 具有體積小,硬件開銷低(只需要一根信號線),抗干擾能力強等優點。EPM240T00C5具有延時低、功耗小、穩定性高等優點。
2. 硬件簡介
硬件平臺采用BigTree的CPLD開發板,有如下硬件資源:
CPLD EPM240T100C5;
USB 轉串口(省去 USB 轉串口線);
LED;
有源蜂鳴器;
DS18B20 溫度傳感器;
四位共陽極數碼管;
按鍵;
GPIO 拓展接口(18 個通用 IO)。
有需要的朋友可以在 shop397545458.taobao.com購買。
3. 系統框圖
溫度采集模塊:負責初始化、讀寫DS18B20溫度傳感器;
十六進制轉十進制模塊:將DS18B20的溫度輸出數據轉換成十進制數據;
數碼管顯示模塊:將轉換好的十進制數據動態顯示在數碼管上。
4. DS18B20 工作原理
DS18B20 引腳功能
GND: 地信號
DQ: 數據信號線
VDD: 電源
存儲資源
ROM: 只讀存儲器,用于存放 DS18B20 編碼,一共 64 位,第一個 8 位是 1-wire 家族號(28h),第二個 48 位是唯一的序列號。最后一個 8 位是前 56 位的 CRC 校驗碼。
RAM: 數據暫存器,共 9 個字節,第 1、 2 字節是溫度轉后的數據值。
EEPROM: 用于存放長期需要保持的數據,如上下限溫度報警值等。
設備操作
1.初始化
-> 數據線拉高 1;
-> 短延時;
-> 數據線拉底 0;
-> 延時 750ms;
-> 數據線拉高 1;
-> 延時等待(如果初始化成功則在 15~60 毫秒內產生一個由 DS18B20 返回的低電平);
->若讀到數據線上的低電平,再做延時(第五步算起,最少 480ms);
-> 數據線拉高,結束。
2.發送 ROM 指令
ROM 指令共 5 條,每一個工作周期只能發一條,分別為:讀 ROM、匹配 ROM、跳躍ROM、查找 ROM 和報警查找。一般只有單個 18B20 芯片,可使用跳過 ROM 指令[CCH]。
3.發送存儲器操作指令
在 ROM 指令后,緊接著發送存儲器操作指令,分別為:
? 溫度轉換 44H:
啟動 DS18B20 進行溫度轉換,將溫度值放入 RAM 的第 1、 2 個地址。
? 讀暫存器 BEH
從 RAM 中讀數據,讀地址從 0 開始到 9,可只讀前兩個字節。
? 寫暫存器 4EH
將數據寫入暫存器的 TH、 TL 字節。
? 復制暫存器 48H
把暫存器的 TH、 TL 字節寫到 E2RAM 中。
? 重新調 E2RAM B8H
把 E2RAM 中的 TH、 TL 字節寫到暫存器 TH、 TL 字節 。
? 讀電源供電方式 B4H
啟動 DS18B20 發送電源供電方式的信號給主控。
4.讀當前溫度數據
需要執行兩次工作周期,第一個周期為復位,跳過 ROM 指令,執行溫度轉換存儲器指令等待 500us 溫度轉換時間。緊接著執行第二個周期為復位,跳過 ROM 指令,執行讀 RAM 的存
儲器,讀數據。
5.寫操作
寫時隙分為寫“0”和寫“1”, 時序如圖,在寫數據時間間隙的前 15us 總線需要是被主控拉低,然后則將是芯片對總線數據的采樣時間,采樣時間在 15-60us,采樣時間內,如果主控將 總線拉高則表示寫 1,如果主控將總線拉低則表示寫 0。每一位的發送都應該有一個至少15us 的低電平起始位隨后的數據 0 或 1 應該在 45us 內完成。整個位的發送時間應該保持 在60-120us,否則不能保證通信的正常。
6.讀操作
讀時隙時也是必須先由主控產生至少 1us 的低電平,表示讀時間的起始。隨后在總線被釋放后的 15us 中 DS18B20 會發送內部數據位。注意必須要在讀間隙開始的 15us 內讀數據為才 可以保持通信的正確。通信時,字節的讀或寫是從高位開始的,即 A7 到 A0??刂破麽尫趴偩€,也相當于將總線置 1。
更多關于DS18B20的資料可以查看其應用手冊。
5. 進制轉換(Hex2Dec)
由于 DS18B20 輸出的是十六進制數據, 所以需要做進制轉換為 10 進制輸出。這里由于CPLD 資源問題,故只設計溫度顯示范圍為: 0~47 度,最小分辨率為 1 度。
```
wire [7:0] data_in;
assign data_in = {1‘b0,temperature_buf[10:4]};
reg [7:0] buf0;
reg [7:0] buf1;
reg [7:0] buf2;
reg [7:0] data_out;
always @(*)
case(data_in[7:4])
0:
begin
buf0[3:0] = (data_in[3:0]> =10)?(data_in[3:0]-10):data_in[3:0];
buf0[7:4] = (data_in[3:0]> =10)?(data_in[7:4]+1):data_in[7:4];
data_out = buf0;
end
1:
begin
buf0[3:0] = (data_in[3:0]> =10)?(data_in[3:0]-10 + 6):(data_in[3:0]+6);
buf0[7:4] = (data_in[3:0]> =10)?(data_in[7:4]+1):data_in[7:4];
buf1[3:0] = (buf0[3:0]> =10)?(buf0[3:0]-10):buf0[3:0];
buf1[7:4] = (buf0[3:0]> =10)?(buf0[7:4]+1):buf0[7:4];
data_out = buf1;
end
2:
begin
buf0[3:0] = (data_in[3:0]> =10)?(data_in[3:0]-10 + 6):(data_in[3:0]+6);
buf0[7:4] = (data_in[3:0]> =10)?(data_in[7:4]+1):data_in[7:4];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