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er id="pryje"><nav id="pryje"><delect id="pryje"></delect></nav></meter>
          <label id="pryje"></label>

          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業(yè)界動態(tài) > 重估BAT與華為的云上野心

          重估BAT與華為的云上野心

          作者:王剛 時間:2019-10-12 來源:雷鋒網 收藏

          隨著騰訊9·30架構調整一周年的到來以及阿里杭州云棲大會的落幕,關于云廠商架構調整后的形態(tài)與打法的話題重回人們視線。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x-cimer.com/article/201910/405694.htm

          全球公有云中,前五大供應商的主導地位更加明顯,它們控制著四分之三的市場。 

          按照IDC的數據,公共云市場份額已超過中國第2-8名總和。

          國內,以BAT、華為為代表的廠商構筑了特殊的云上商業(yè)形態(tài)——盡管這都是血腥競爭后的結果。 

          去年的那波集體調整,把云計算放在了產業(yè)轉型的風口。用行業(yè)人士一句接地氣的話說,云部門的地位被拔高了,客戶知道我們是舉集團之力來幫他們上云,放心,踏實,畢竟公司那么大,不會倒,風險也會比較小。 

          升級之后,我們看到,技術中臺名聲大噪,芯片大戰(zhàn)隔空打響,數字政府刮起狂潮,工業(yè)互聯(lián)網領域全面開打,人才的進入與流失成為云廠商被人關注的變量與焦點。 

          如果,以騰訊9·30架構調整為起點的話,這一年中,云行業(yè)發(fā)生了哪些變化?尤其是阿里、騰訊、以及華為的云戰(zhàn)略又有哪些變種?

          狹路相逢勇者勝 

          什么是勇者的表現(xiàn)? 

          戰(zhàn)略與眼光。 

          阿里2009年入局,最早做了云計算的生意,現(xiàn)在成為頭牌,確實證明了自己的努力與“幸運”。 

          騰訊迎頭追趕,在2018年9·30架構調整后開始改變保守的打法,在各項能力上進行了激進的展示。 

          是李彥宏口中“天生具有云計算基因”的公司,有個最新的成績是“單季度最快達到10億云收入”,這個點,一直在賣力宣傳。百度AI必須要有依托,百度云是必選項。

          而華為云,ICT出身的云廠商,從“不與合作伙伴競爭”,不想搶運營商的業(yè)務,到現(xiàn)在開始各個城市巡展賣公有云,業(yè)界也看到了其積極的換陣,繼續(xù)鞏固在政務、運營商領域的優(yōu)勢。

          整體來看,云計算經歷了市場培育,概念期已過,進入普及期,下一階段就是收割期,阿里、騰訊、百度、華為的強勢出擊,為時不晚。 

          從業(yè)界的角度來審視,這四家的云戰(zhàn)略凸顯了未來幾年的考量: 

          1)阿里的云戰(zhàn)略:練好內功被集成。具體體現(xiàn)為——技術:達摩院加持的云;產品:數據智能的云;商業(yè):最佳實踐的云;生態(tài):被集成的云。整體來看,智能平臺將成為“商業(yè)操作系統(tǒng)”的落地與出口,同時繼續(xù)重點圍繞“五新”戰(zhàn)略布局“云+AI”。 

          2)騰訊的云戰(zhàn)略:騰訊CSIG成為騰訊ToB戰(zhàn)略的對外窗口,其他業(yè)務則是智囊軍團,騰訊云以樞紐式的連接,把C端消費互聯(lián)網資源連接到B端產業(yè)互聯(lián)網,提供云計算、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礎設施。

          3)百度的云戰(zhàn)略:百度云是ABC云,即“AI人工智能+BigData大數據 +CloudComputing云計算”三位一體,云承載著百度 AI To B 商業(yè)化的使命。

          4)華為的云戰(zhàn)略:體現(xiàn)在集團4大計算戰(zhàn)略中——基于架構創(chuàng)新、投資全場景處理器族、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商業(yè)策略、構建開放生態(tài)進行布局。

          各有千秋,云變得更底層更具支撐力。在早期生意模式上,云廠商疊加了不同的商業(yè)玩法,未來的戰(zhàn)略中,所有的IT、硬件也都會重做一遍。

          尤其是公有云變得更重,云廠商的錢包顯得更為關鍵。

          掌門人 

          談一談現(xiàn)在這幾家云廠商的掌門人。 

          一方面是云業(yè)務的一把手,一方面是公司級高管——這種職位組合成為目前BAT三大公司云業(yè)務負責人的標配。 

          行癲(阿里云總裁張建鋒)是個70后,在阿里待了15年之久,此前一直在淘寶體系工作,從架構師到阿里集團CTO,一直是走技術路線。到今天,他全面執(zhí)掌阿里云智能事業(yè)群,是達摩院院長,還是阿里中臺戰(zhàn)略的執(zhí)行者。他直接向逍遙子(阿里CEO)匯報。        

          重估BAT與華為的云上野心

          阿里云總裁  行癲

          邱躍鵬是“老騰訊”,2002年加入騰訊。他成長于QQ體系,曾負責過QQ、QQ空間、QQ秀、QQ會員等業(yè)務的整體技術工作。2014年10月,他正式執(zhí)掌騰訊云,級別已至騰訊副總裁。邱躍鵬技術出身,十分低調,屬于實干性格。如今騰訊大船轉型產業(yè)互聯(lián)網,他沖在最前面。邱躍鵬向CSIG總裁湯道生匯報。        

          重估BAT與華為的云上野心

          騰訊云總裁  邱躍鵬

          尹世明是企業(yè)服務老兵,百度副總裁、百度智能事業(yè)群組(ACG)總經理,2016年11月加入百度。他畢業(yè)于華中科技大學并獲得工學碩士學位,在加入百度之前,他曾任蘋果大中華區(qū)企業(yè)部總經理和生態(tài)系統(tǒng)負責人、SAP全球銷售總裁助理、SAP高級副總裁。他現(xiàn)在全面負責百度云業(yè)務,向百度CTO王海峰匯報。 

          重估BAT與華為的云上野心

          百度智能云總經理  尹世明

          鄭葉來是是華為云的將軍,1999 年加入華為,歷任無線產品經理、無線產品線OM SPDT 總監(jiān)、無線OSS 與服務產品線總裁、IT 產品線總裁、戰(zhàn)略與發(fā)展委員會成員等,資歷非常老?,F(xiàn)在他是華為云BU總裁。曾任IT產品線總裁的他在任時投資過4款芯片,這些都成為當下華為云的芯片層級優(yōu)勢。

          重估BAT與華為的云上野心

          華為云BU總裁  鄭葉來       

          相較行癲、邱躍鵬和鄭葉來都屬于各自集團內部“久經考驗”的高層,尹世明進入百度則相對比較晚——2016年11月的百度云智峰會上,時任百度總裁張亞勤宣布尹世明加入百度云,負責百度云在企業(yè)軟件和服務領域的管理工作。其實他是來著力搭建百度to B售前、售后、售中體系的。

          今天,業(yè)內人士能在各大舞臺上看到他們四人活躍的身影,尤其是阿里的杭州云棲大會、騰訊的全球數字生態(tài)大會、華為的全連接大會、百度的云智峰會,都是他們四人的主場。

          這些品宣的平臺逐漸整合優(yōu)化,最終在各大城市做巡展——云上之戰(zhàn)在神州大地徐徐拉開。 

          阿里云的關鍵詞:人才、造風

          沒有蔡崇信的專業(yè),馬云不敢拿孫正義的投資;沒有王堅博士的技術,馬云不敢沖進云計算。人才之于阿里,就是源頭之水。 

          一直到今天,阿里云依舊是“群星璀璨”。 

          由于行癲同時還是阿里集團CTO和達摩院院長,因此他能調動的技術資源比當年的孫權更多。目前,在阿里,叫得上號的AI人物有: 

          達摩院機器智能實驗室主任金榕(iDST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曾擔任NIPS、SIGIR等頂級國際會議領域主席;達摩院自動駕駛實驗室主任王剛,因在深度神經網絡設計上的卓越貢獻,便已成為MIT評選出的10名亞洲區(qū)35歲以下青年科技創(chuàng)新人才得主之一;達摩院人工智能中心負責人華先勝曾獲IEEE Fellow,是視覺識別和搜索領域的國際級權威學者。近年名聲大噪的Caffe的研發(fā)者賈揚清也在2018年加入阿里,擔任阿里副總裁、阿里云智能計算平臺事業(yè)部總經理。攻讀博士期間,賈揚清創(chuàng)立并開源了深度學習框架Caffe,這一框架被微軟、雅虎、英偉達、Adobe 等公司采用。加入阿里前,賈揚清是Facebook華人科學家。 

          ......盡管阿里云首席科學家閔萬里在2019年6月正式宣布揮別了阿里巴巴,但阿里的技術人才梯隊依舊完整。 

          阿里一直說將加大科研投入,持續(xù)擴大云的技術代差,所以,達摩院的技術和阿里云深度融合是必然。此外,阿里在云棲大會上“已成為國內最大人工智能公司”的宣告,也是阿里云與達摩院的“攜手之作”。

          除了吸引人才,阿里云“造風”能力特別強,比如“城市大腦”、“五新”、“技術中臺”等,云計算作為“阿里商業(yè)操作系統(tǒng)”的技術核心和操刀“大前臺-小中臺”的重要保障已日益突出優(yōu)勢。  

          行癲在今年5月宣告,從阿里云到阿里巴巴的云,阿里云的新定位是——阿里巴巴經濟體的技術底座,阿里巴巴所有技術和產品的輸出平臺。

          新定位有兩層含義,行癲透露,目前阿里60%-70%流量跑在公有云上,阿里計劃用1到2年時間讓所有流量都跑在公有云上,這是阿里集團去年做的決定。

                 重估BAT與華為的云上野心

          阿里云 Logo由黑白變橙黃       

          2019年是阿里20周年的節(jié)點,也是阿里云10周年的節(jié)點,在剛剛過去的云棲大會上,王堅、孫權(胡曉明)、行癲進行了一次意味深長的同臺對話,他們三個都不是阿里巴巴“十八羅漢”,但是都是阿里技術發(fā)展史上代際傳承的重要角色。 

          那次握手的畫面,成為阿里云贏家姿態(tài)的最好定格。        

          重估BAT與華為的云上野心

          組織升級后,數字政府成為阿里云最重要的業(yè)務之一。在“阿里經濟體”(阿里云、螞蟻、高德、釘釘等)做數字政府時,阿里云始終是一號位。 

          騰訊云的關鍵詞:云被BG化、成人禮

          從進攻者的角度來看,騰訊云完成了心態(tài)和身份的轉變,成為國內無可爭議的第二大云廠商。 

          但唯一不變的是“戰(zhàn)略性卡位”,涉及到對重要的行業(yè)和業(yè)務板塊用資本的方式加強和生態(tài)伙伴的信任紐帶,自上而下。比較典型的行業(yè)是政府和金融。

          「騰訊產業(yè)加速+資本」的雙重方式促成合作伙伴和騰訊形成更多聯(lián)動。騰訊曾在 2 個月的時間內投資了北明軟件、東華軟件和長亮科技這三家公司。今年以來,騰訊SaaS加速器發(fā)展迅猛。

          2018年9月30日,騰訊啟動了史上第三次架構調整,騰訊云與零售、教育、醫(yī)療等板塊被整合進新成立的云與智慧產業(yè)事業(yè)群(CSIG),該事業(yè)群一度成為了騰訊內部人員流入最多的事業(yè)群。 

                 重估BAT與華為的云上野心       

          邱躍鵬曾對雷鋒網提到,這次調整對騰訊的意義非常巨大,其中最核心的改變是原來以產品為核心去構建組織結構,到現(xiàn)在以客戶為中心去構建組織結構。 

          就像馬化騰在架構調整后的2018年10月31日那封公開信中說的:騰訊的業(yè)務接口更加集中,合作規(guī)則更加清晰。 

          在這個思維轉變之下,騰訊云和產業(yè)互聯(lián)網的團隊聚合在一起,做了很多優(yōu)化,比如零售云和智慧零售團隊的整合,形成了一支隊伍。產品矩陣之間的邊界沒有之前那么清晰了,但是與騰訊業(yè)務溝通現(xiàn)在有了統(tǒng)一的接口,有了事情知道去找誰,這個人會牽頭去組織后方的資源,架構調整的效果逐步顯現(xiàn)。 

          騰訊總裁劉熾平強調過騰訊不做“顛覆者”。 

          邱躍鵬覺得,CSIG構建以客戶為中心的組織形態(tài),也包含了這一部分內容:客戶原來可能有自己的Partner,但是這些Partner本身也缺乏新的云的科技,騰訊云也會跟這些Partner合作,幫他們做得更好。 

          這便意味著,騰訊云的業(yè)務拓展是兩條線同時進行:一條自己開拓,另一條交給Partner。據悉,目前騰訊有6000+的代理商,有很多是原來的ISV,長期保持好的合作關系。 

          2019年是騰訊云的里程碑,重要表現(xiàn)之一是騰訊全網服務器總量已經超過100萬臺,中國首家,全球5家之一;另外,騰訊的帶寬峰值也突破了100T,是中國第一家達到100T的公司。 

          通過云交付企業(yè)級服務和消費級服務,是騰訊產業(yè)互聯(lián)網的標配。 

          百度云的關鍵詞:落地由點到線、AI 出口

          百度云經歷了幾次更名,比如百度開放云、百度云、百度智能云,但是業(yè)界更習慣了“百度云”這種叫法。 

          2018年底,百度宣布將智能云從事業(yè)部(ACU)升級為事業(yè)群組(ACG),同時承載AI To B業(yè)務和云業(yè)務。 

          架構調整后的這一年,百度云的增速可圈可點,基本也沒有出現(xiàn)大規(guī)模的宕機事件,就連2019年春晚的紅包大戰(zhàn),百度云也硬是抗住了流量高峰。 

          百度云是百度大腦的云化,其云計算的背后就是百度整體的AI戰(zhàn)略,而不僅僅是孤立的放在一個激烈的云計算市場環(huán)境中去看待。 

          一位從事云計算產業(yè)研究的人士表示,近兩年,百度云在張亞勤、尹世明的帶領下取得了一定成果,金融領域和工業(yè)大客戶方面都有較大進展。 

          尹世明在今年7月的百度AI開發(fā)者大會上提到,百度已成為單季度收入突破10億最快的云廠商,成為行業(yè)大玩家,和AI相關的云專利,全國第一。此前基本保持一個季度前進一位的速率(在2018年Q4為國內第五,在2019年Q1已成為國內第四),但是往后走競爭會更加激烈。 

          “云+AI”矩陣式打法是百度鮮明的特色,人們會像擁抱蒸汽機、電力、擁抱二進制、擁抱芯片一樣擁抱AI。而百度智能云是把AI能力釋放出來,某種程度上說,AI優(yōu)于云,云是一個底托。

          構建一個To B的體系是最根本的,To B產品有較長的生命周期管理訴求,銷售市場、服務體系、運營體系都需要重新構建。尹世明深以為然。 

          百度云副總經理、產業(yè)智能化業(yè)務負責人李碩此前告訴雷鋒網,百度智能云從去年開始到現(xiàn)在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思考和研究怎么把人工智能由一個落地點變成一條落地線,這才是真正讓AI商業(yè)化跨過鴻溝非常重要的環(huán)節(jié)。 

          華為云的關鍵詞:呼喚炮火、勇敢去做

          華為是一直保持戰(zhàn)斗的調性的,比如強調危機意識(任正非發(fā)表《華為的冬天》),倡導末尾淘汰制。 

          在華為心聲社區(qū),一直貼著一段講話,即2019年7月19-20日《任總在運營商BG組織變革研討會上的講話》。

          里面寫到:華為的市場改革之所以重要,在于70%的作戰(zhàn)權力下放到了代表處,成“將軍”的機會就多了,通過這次改革一定是英雄輩出。包括業(yè)務連續(xù)性攻關中,也要在研發(fā)大規(guī)模提拔一批人,這就是“拼刺刀”,這就是經過“戰(zhàn)爭”考驗。通過3-5年,華為公司一定會換一次“血”。 

          任正非是很有野心的,一直想讓華為云“稱霸”。但是在“權要聽得見炮聲,錢要體現(xiàn)公司意志”的邏輯下,華為云的動作卻顯得小心謹慎。 

          華為云做云計算已經11年了,但心聲社區(qū)里,內部員工說華為云“人生目標變幻莫測”,不忍見其余友商距離越拉越大。 

          據說,任正非為此還批評過鄭葉來,希望他別太保守。 

          實際上,放到市場上比較的是公有云,而華為不是不做公有云,而是沒有大規(guī)模去做,之前政務云和企業(yè)云都是的,在海外和國際運營商合作的公有云也算。 

          這是華為的商業(yè)模式的設計問題。 

          華為最關鍵的客戶是誰?電信運營商。一旦大力發(fā)展公有云,勢必對客戶的業(yè)務形成沖擊及競爭。運營商畢竟在做公有云。 

          “搶客戶市場”最為忌諱,不好交代。這是其早期對云業(yè)務發(fā)展但不發(fā)力的根源。 

          2017年3月,華為創(chuàng)始人任正非簽發(fā)的一份“關于CloudBU組織變動的通知”揭開了華為云業(yè)務的新面紗:CloudBU正式遷移至華為集團下,成為一層組織。

          而作為戰(zhàn)略業(yè)務,按照華為內部人士的說法是“三年趕超某友商,躋身世界云五強”。 

          重估BAT與華為的云上野心

          調整之后,華為云的地位進一步提升,更放得開手腳了,而且還獲得了多方支持,比如芯片。繼去年連發(fā)昇騰910和310后,象征著“暴力美學計算力”的Atlas900集群在今年9月正式發(fā)布,首先就放在華為云上提供,可按需使用、即時開通。


          “什么是差異化?”這是華為今天從領導到員工天天挑戰(zhàn)鄭葉來的問題。他找到了“極致性價比”一詞來概括用戶的根本需求。

          華為決定要做一件事情的時候,投入的力度是有目共睹的。 

          賈永利是華為云EI(企業(yè)智能)服務產品部總經理,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曾專門提到,華為的昇騰910芯片就是為賈永利團隊做的,如果客戶去市場上買板卡,再來提供云服務,哪有那么高的毛利呢?不虧就不錯了。 

          鄭葉來說,云服務未來一定是短板戰(zhàn)略。他的話,表明了華為要做全,絕不留一個漏洞。

          沒有規(guī)矩的云行業(yè)正變得更好

          “商業(yè)策略有所為有所不為”。 

          這句話是華為的計算產業(yè)策略,放到整個云行業(yè)來看,大家特色也都不一。 

          企業(yè)角度,阿里云強調了不做SaaS,騰訊云說自己不會搶partner生意,百度云將往又細又重的工業(yè)智能方向走,華為不搶運營商地盤也承諾過不做股權投資。 

          華為的這種克制與其“黑土地”的定位一致,但是從其內部來講,只是做橫“一”,水平上面套水平,客戶最后一公里永遠touch不到,這個可能有一些問題。阿里有數夢、袋鼠云、駐云、斑馬等生態(tài)去打通最后一公里,華為云卻沒有這種策略。 

          行業(yè)角度,從IaaS上來講,底層差異化會越來越小甚至消失,因為底層本身沒有行業(yè)屬性,各家的計算、存儲、網絡資源非常接近,對于大部分客戶來講是一個“夠用就OK”的狀態(tài)。 

          而同質化競爭帶來的是什么?價格戰(zhàn)。 

          2017年-2018年,是云計算行業(yè)價格戰(zhàn)打的最兇猛的時候,尤其是CDN領域被價格陰云籠罩,此外政務云領域1元中標的“黑天鵝事件”頻出。 洗牌的結果是,一大批小廠商紛紛死掉,退出行業(yè);網宿科技、帝聯(lián)科技等CDN巨頭重組分拆業(yè)務;阿里云一躍成為國內最大的CDN公司...... 

          就像任何行業(yè)一樣,野蠻生長階段都有一條潛規(guī)則:先污染后治理。但價格戰(zhàn)畢竟不是云廠商核心戰(zhàn)術,但的確,2019年價格戰(zhàn)基本結束。 

          當價格和商業(yè)模式不再被討論的時候,技術實力成為“矛”與“盾”,一面進攻,一面形成壁壘防守。芯片、IoT、大數據、AI等新技術產品迭出,商業(yè)市場“百花齊放”。 

          “叢林法則”進入高層次的階段——技術實力的較量。 

          金山云、青云、UCloud等保持中立的云廠商也十分克制,拉起了深耕技術的大幕,或者沖擊科創(chuàng)板,讓錢包先鼓起來。 

          云計算繼續(xù)下沉,深入到金融、文旅、政務、工業(yè)、教育、社區(qū),商業(yè)巨子們的云端戰(zhàn)斗,正打得一片火熱。

          “贏者通吃一切”的格局還遠遠沒有形成,存量市場與增量市場依舊富足。

          重估BAT與華為的云上野心

          本文轉自雷鋒網,如需轉載請至雷鋒網官網申請授權。

          原文章地址為重估BAT與華為的云上野心



          關鍵詞: 百度 阿里云

          評論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qū)

          關閉
          看屁屁www成人影院,亚洲人妻成人图片,亚洲精品成人午夜在线,日韩在线 欧美成人 (function(){ var bp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var curProtocol = window.location.protocol.split(':')[0]; if (curProtocol === 'https') { bp.src = 'https://zz.bdstatic.com/linksubmit/push.js'; } else { bp.src = 'http://push.zhanzhang.baidu.com/push.js'; }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bp, 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