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顆電容引發(fā)的血案
在硬件設計這個看似平靜的江湖中,實則每一個決策都暗藏洶涌。每一個元器件的選擇,都可能成為項目成敗的關鍵轉折點。就像今天要講的這個故事,一顆小小的電容,差點引發(fā)一場 “血案”。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x-cimer.com/article/202502/466736.htm一、背景與問題暴露
在神秘的以全志T527為核心芯片的“算力智能終端”的項目里,設計初期,Buck 電路的輸入電容選用的是鋁電解電容,直接參考全志的Demo板。
這顆鋁電解電容雖然具備大容量、低成本的特點,但其缺點也十分明顯。它體積龐大,在電路板這個狹小的空間里,嚴重影響布局的合理性,如同巨人在狹窄巷道中艱難前行;等效串聯(lián)電阻(ESR)過高,導致能量損耗嚴重,每次電流涌動都伴隨著大量能量白白流失,恰似揮霍無度的富家子弟;而且它壽命短暫,尤其是在高溫環(huán)境下,極易干涸,性能迅速衰退,仿佛一位體弱多病的老人,經不起絲毫折騰。
原輸入電容采用鋁電解電容?;谝韵峦袋c提出優(yōu)化需求:
鋁電解電容固有缺陷:體積大(影響布局)、ESR高(損耗大)、壽命短(高溫下易干涸)
系統(tǒng)升級需求:新方案要求工作溫度范圍擴展至-40~105℃,小型化需求提升
就在此時,系統(tǒng)升級的號角突然吹響。新方案要求工作溫度范圍從原本的常規(guī)區(qū)間一下子拓展到了 - 40~105℃這個極端范圍,同時對小型化的需求也愈發(fā)緊迫。這就好比江湖中突然崛起一個新門派,要求所有俠客都必須擁有更強的適應能力和更敏捷的身手。很顯然,原本的鋁電解電容這位老俠客已無法滿足這些嚴苛的要求,一場電容的變革迫在眉睫。
在第一版設計中,這三個鋁電解電容是不是格外“扎眼”?
二、技術選型爭議過程
階段 1:工程師初步選型
負責硬件修改原理圖的設計師做了改版需求,為產品化做準備。
原方案中那 100uF/50V、體型為 φ8×12mm 的鋁電解電容需要去掉,又MLCC替代。他參考全志 T527 的 demo 板設計,直接復制了一顆物料規(guī)格為: 22uF/50V MLCC(0805 封裝)。
階段 2:技術質疑與驗證
我,看到這個MLCC的規(guī)格后,提出質疑:
0805封裝的陶瓷電容,不可能做到22uF,耐壓同時達到50V。
質疑點 | 驗證手段 | 驗證結果 |
封裝與容量匹配性 | MLCC 容量 - 電壓 - 封裝對照表 | 0805 封裝 MLCC 在 50V 耐壓下最大容量≤4.7uF(Murata GRM 系列數(shù)據手冊驗證) |
原廠 Demo 板適用性 | ||
供應鏈可行性 | 供應商深度調研 | 村田 GRM31CR61H226KE15L(1206/25V/22uF)單價 0.3¥左右 |
三、關鍵技術決策樹分析
在這場激烈的爭論中,我們必須冷靜下來,運用關鍵技術決策樹來分析。
graph TDA[輸入電容選型] --> B{關鍵需求}B --> C[耐壓25V]B --> D[容量≥10uF]B --> E[封裝≤1210]B --> F[國產優(yōu)先]C --> G[MLCC直流偏壓特性]D --> H[溫度特性驗證]E --> I[機械應力分析]F --> J[供應鏈審核]
這就如同在復雜的江湖迷宮中找到了一張地圖,我們要依據各個關鍵需求,逐一剖析,找到最合適的電容。而國產電容能否在這場抉擇中突出重圍,成為了大家心中的一大懸念。
四、最終方案確定
在進行國產電容和日本電容的抉擇時,我們進行了多方面的深入探討。
性能方面
太誘的 TCK107KX5R1C250J,單顆 22uF 的容量,在電氣性能上表現(xiàn)較為出色,能較好地滿足 Buck 電路在電氣參數(shù)方面的要求。而國產風華高科的 FH12C106G250NT,單顆 10uF,雖然單顆容量不及太誘電容,但兩顆組合起來也能達到 20uF,基本滿足容量需求。在直流偏壓測試中,太誘電容在不同電壓下容量保持相對穩(wěn)定,而風華高科電容在 25V 時容量為初始的 65% ,雖有下降但仍在可接受范圍。在溫度特性上,兩者都能滿足 - 40~105℃的工作溫度范圍,但太誘電容在高溫下性能波動略??;不過在機械應力測試中,風華高科 1206 封裝的電容在 2mm 變形量下無開裂,優(yōu)于部分同類型日本電容。
成本考量
使用兩顆國產電容的成本確實高于單顆日本電容。這對項目的成本預算帶來了一定壓力,尤其是在大規(guī)模生產時,成本差異會更加明顯。
供應鏈穩(wěn)定性
日本太誘和村田等品牌,在國際市場上供應鏈成熟,但受國際貿易形勢、疫情等因素影響,交期難以保證;交期長短是一方面,我們很多產品是需要全國產化的。而國產風華高科,國內供應鏈穩(wěn)定,能有效避免因國際形勢變化帶來的供應風險。從長期來看,支持國產供應鏈,有利于保障公司產品的持續(xù)生產,降低供應中斷的風險。
長期技術發(fā)展戰(zhàn)略
雖然目前國產陶瓷電容在技術上與日本存在差距,但如果我們一味選擇日本電容,國產電容企業(yè)將缺乏市場應用機會,技術提升會更加緩慢。選擇國產電容,雖然短期內可能面臨性能和成本上的一些劣勢,但從長遠看,能夠為國產電容產業(yè)提供發(fā)展動力,促進技術進步,逐步縮小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實現(xiàn)供應鏈的自主可控。
經過激烈討論和權衡利弊,我們堅定地選擇了兩顆 FH12C106G250NT(風華高科,1206 封裝,25V,X7R,10uF)電容。雖然成本、布局上可能沒有太大優(yōu)勢,但我們相信,這是對國產技術發(fā)展的一次有力支持。
雖然兩顆國產電容在某些性能上可能不如日本的一顆電容,但它們的組合也能滿足項目需求,并且在供應鏈安全和支持國產技術發(fā)展方面有著重要意義。
五、經驗總結與規(guī)范更新
這場由電容引發(fā)的 “血案”,讓我們收獲了許多寶貴的經驗。
Demo 板參考準則
區(qū)分驗證性設計(EVB)與量產設計(PB),不能再把芯片原廠的Demo方案當成量產的法寶。
建立 "參考設計適配系數(shù)" 評估模型,從環(huán)境應力、量產可行性等 6 個維度,全面評估參考設計的適用性,針對全志 T527 的 demo 板,要特別關注其設計目的和應用場景與量產的差異。
原廠的 demo 板主要目的不是直接支持你產品化和批量生產;芯片原廠,做 demo 主要考慮把芯片工程用全,芯片功能驗證;他們對規(guī)范性,批量化生產沒有過多的思考;不能完全照搬。
MLCC 選型四象限法
縱軸:電氣需求(耐壓 / 容量)
橫軸:物理限制(尺寸 / 應力)
四個象限采用不同選型策略
這就像是在武林中找到了一套獨特的武功秘籍,讓我們在 MLCC 選型時更加得心應手。
國產化推進機制
建立 "ABC 分級替代" 策略:
A 類(完全替代):建立雙源認證,確保供應鏈的穩(wěn)定。
B 類(參數(shù)達標):6 個月驗證期,逐步實現(xiàn)國產化替代。
C 類(技術差距):聯(lián)合研發(fā)立項,攻克技術難題。
設計規(guī)范更新
新增 MLCC 直流偏壓降額規(guī)范:工作電壓≤80% 額定電壓,確保電容在安全的電壓范圍內工作。
新增機械應力防護條款:在 MLCC 的實際應用中,機械應力是導致其失效的重要因素之一。1206 封裝是保障 MLCC 減小機械應力失效時能夠接受的最大物理尺寸。即使是小封裝的 MLCC,同樣容易受到機械應力的影響而導致失效 ,因此需要對設計進行優(yōu)化。在設計時,≥1206 封裝的 MLCC 需采用淚滴焊盤,通過這種設計可以有效增強焊盤與線路之間的連接強度,分散機械應力,從而降低因機械應力導致的 MLCC 失效風險,提升電容在復雜機械環(huán)境下的穩(wěn)定性和可靠性。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