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er id="pryje"><nav id="pryje"><delect id="pryje"></delect></nav></meter>
          <label id="pryje"></label>

          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電源與新能源 > 設計應用 > 適合光伏寬電壓的新型單級升降壓逆變器

          適合光伏寬電壓的新型單級升降壓逆變器

          作者: 時間:2013-05-16 來源:網絡 收藏

            隨著人類對可再生能源探索的深入,光伏發(fā)電越來越受到關注,并網逆變系統(tǒng)是光伏發(fā)電的重要組成部分。光伏電池板輸出電壓范圍寬[1],并網逆變系統(tǒng)需要實現(xiàn)逆變與升壓兩個功能[2]。而傳統(tǒng)全橋逆變器輸出交流電壓不可能高于直流側母線電壓,針對這一問題,有兩種常見的解決辦法。第一種是加入一個工頻升壓變壓器,實現(xiàn)隔離與升壓,如圖1(a)所示。但是這種結構由于存在笨重的工頻變壓器,極大地增加了系統(tǒng)的體積重量與成本,使得系統(tǒng)功率密度降低,并會造成噪聲污染。另一種解決辦法是采用多級式級聯(lián)結構[3],大多采用兩級式級聯(lián)[4],如圖1(b)所示的結構,由DC/DC和DC/AC兩級級聯(lián)組成,前級DC/DC將直流輸入電壓變換到適合逆變器輸入的電壓等級。典型的兩級式并網逆變器有Boost變換器加逆變器級聯(lián)型、Boost-Buck級聯(lián)型逆變器等[5]。兩級式結構變換,需要多個電感、電容元件,不利于集成,另一方面直流母線環(huán)節(jié)的大電解電容,影響功率密度,容易老化,影響變換器的使用壽命,而且級聯(lián)結構的穩(wěn)定性差,效率低,對于本身發(fā)電效率不是很高的光伏陣列來說是很不利的[6]。

            本文基于器,采用替代傳統(tǒng)的工頻升壓變壓器,提出一種新型的單級式器拓撲,在一個功率變化環(huán)節(jié)同時實現(xiàn)逆變與升壓,該拓撲適用于光伏逆變寬范圍輸入電壓的場合。

            2.新型

            如圖2所示為所提出的逆變器拓撲,由于其獨特的結構,可實現(xiàn)輸出交流電壓大于或小于直流側輸入電壓的。

            2.1 新型單級式器拓撲

            從電路結構上來看,該拓撲可以看成由兩個部分組成:逆變部分和Boost AC/AC部分。全橋實現(xiàn)逆變,Boost AC/AC部分完成升壓[7],兩部分共用一個電感和電容。

            結合全橋與Boost AC/AC兩部分,所提出的拓撲可實現(xiàn)逆變與升壓功能。假設輸入直流電壓Vin與輸出交流電網電壓幅值Vop,那么兩者之間有如式4所示的關系,其中D是開關管T7(或者T8)導通占空比。

            2.2 單級式升降壓逆變器的工作原理

            論文提出的拓撲可工作在升壓逆變與降壓逆變模式,不同模式下具有不同的模態(tài)。

            2.2.1 降壓逆變模式

            在降壓工作模式下,電路就是一個全橋逆變器。采用常用的單極性正弦脈寬調制技術,由于正負半周的對稱性,僅給出正半周期開關管的工作模態(tài)圖,如圖5所示。式(6)給出降壓逆變工作模式下,輸入電壓與輸出電壓的關系式,即式(5)中占空比D′取1。

            2.2.2升壓逆變模式

            當輸入直流電壓小于交流輸出電壓幅值時, Boost AC/AC就需要完成升壓的功能,變比D′不再為1,電路工作在升壓逆變的工作模式。全橋與Boost AC/AC兩者共用一個電感,完成濾波以及升壓。全橋開關管的工作方式與降壓逆變的時候相同,兩橋臂間輸出單極性SPWM波。T5~T8的工作方式是:在正半周期內開關管T6、T8一直導通,T5、T7高頻互補導通,負半周期與此相反,這樣開關管的工作模態(tài)正負半周是對稱的,圖6僅給出其在正半周期的四種工作模態(tài)。式(5)給出的逆變器直流輸入電壓與輸出電壓幅值的關系,當該電路工作在升壓逆變的時候,為最大限度利用直流輸入電壓以減小升壓變比D′,有利于Boost AC/AC工作,將調制比M取1,得到輸入電壓與輸出電壓幅值的關系,如式(7)。

            3 調制策略

            通過對單級式升降壓逆變器工作原理以及開關管工作模態(tài)進行的分析可以看到:在直流輸入電壓大于交流輸出電壓幅值時,電路工作在降壓逆變模式,Boost AC/AC開關管T5、T6直通,此時D′取1;在直流輸入電壓小于交流輸出電壓幅值時,電路工作在升壓逆變模式,Boost AC/AC工作在升壓狀態(tài),其兩對四象限功率管按照一定得原則實現(xiàn)升壓功能。表1給出Boost AC/AC部分驅動信號導通情況。

            表中“+”表示工頻半周期內一直導通,“1-D”、“D”、“0”以及“1”表示高頻開關周期內開關管的導通占空比。根據(jù)輸入直流電壓與輸出交流電壓幅值大小判斷電路的工作模式,得到T5~T8的高頻驅動信號,同時結合電壓的正負極性判斷T5~T8的切換,得到驅動信號S5~S8。最后結合輸入與輸出的關系式得到調制比M,以獲得全橋部分開關管T1~T4的驅動信號S1~S4。得到整個電路的調制框圖,如圖7所示。

            4 仿真及實驗驗證

            為驗證本文中所提出的拓撲適用于電壓范圍寬的逆變情況以及所給出的調制策略的正確性,進行了仿真以及實驗的驗證。

            4.1 仿真驗證

            仿真參數(shù)如下,直流側輸入電壓范圍:200V~400V;交流側輸出電壓:220V,50Hz:開關頻率:20 kHz,理想開關器件;電感:1mH;電容:20 μF;阻性負載1kW。仿真結果如圖8所示。

            選取兩種極端情況對電路進行仿真,即輸入電壓vin取400V與200V輸出電壓vo等于220V的情況。圖中還給出開關管T5~T8驅動S5~S8、電感電流iL,開關管漏源電壓的仿真波形。圖(a)中,,正半周期T6、T8一直導通,負半周期T5、T7一直導通。圖(b)中TDS6是開關管T6的漏源電壓,其包絡線為負半周期時候輸出電壓的包絡線。圖(c)是對升壓逆變的驅動進行展開。仿真可以看到變換器能夠在200V~400V實現(xiàn)升降壓逆變。

            4.2 實驗結果驗證

            結合仿真搭建硬件平臺,對所提出的單級式升降壓逆變拓撲進行實驗驗證。采用TI DSP TMS320LF2407芯片給出電路的驅動信號,開關管選用IR公司的G4PC50UD,其他參數(shù)和仿真一樣,另外采用交流調壓器+隔離變壓器+整流橋的結構模擬直流輸入電源。給出升壓逆變模式與降壓逆變模式下開關管的驅動、漏源電壓以及電感電流的實驗波形圖。

            圖9給出在直流輸入電壓400V,交流輸出電壓

            220V的降壓逆變實驗波形。此模式下開關管T5、T6一直導通,T7驅動信號S7是與輸出電壓極性相反的方波信號,這是因為換流極性判斷造成的,實際是沒有電流通過T7的。

            升壓逆變時,實現(xiàn)升壓,開關管T5、T7以及T6、T8分別在輸出電壓正負半周互補導通完成升壓功能,其電壓應力為正負半周期內輸出電壓的包絡線。上圖10給出了直流輸入200V交流輸出220V升壓逆變的實驗波形,其中圖(c)是將開關管T6的驅動與漏源電壓進行展開的波形。

            仿真與實驗結果都證明所提出的拓撲能夠實現(xiàn)寬輸入電壓范圍的逆變功能以及所給出的調制策略正確性。在低輸入直流電壓情況實現(xiàn)升壓逆變,在高輸入直流電壓情況下實現(xiàn)降壓逆變。

            5 總結

            本文提出一種新型的單級式可實現(xiàn)升降壓逆變功能的逆變器拓撲,對其特殊的結構以及雙模式的工作方式進行分析。Boost AC/AC的升壓環(huán)節(jié)作為虛擬變壓器替代傳統(tǒng)工頻升壓變壓器,用于逆變系統(tǒng),有利于減小系統(tǒng)的體積成本,提高功率密度。另一方面單級式的結構能夠提高系統(tǒng)的效率以及穩(wěn)定性。仿真以及實驗結果很好的證明了所提出拓撲適用于光伏電壓范圍寬的逆變系統(tǒng)。



          評論


          技術專區(qū)

          關閉
          看屁屁www成人影院,亚洲人妻成人图片,亚洲精品成人午夜在线,日韩在线 欧美成人 (function(){ var bp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var curProtocol = window.location.protocol.split(':')[0]; if (curProtocol === 'https') { bp.src = 'https://zz.bdstatic.com/linksubmit/push.js'; } else { bp.src = 'http://push.zhanzhang.baidu.com/push.js'; }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bp, 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