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爾:從競爭力到適應力
——
戴爾的成功是“一個人與一個模式的成功”?,F在回過頭來看具偶然性,但這種模式的成功卻有很大的必然。準確地說,戴爾的成功,是一個人和一個模式在一個時代的成功。商業(yè)史上,許多行業(yè)在特定的時代都有自己的“戴爾”。在化妝品行業(yè)有雅詩蘭黛,在航空業(yè)有西南航空,在汽車業(yè),則有靠T型車成功的福特。
這些公司有一個共同的經營之道:憑著獨特的成本管理方式,以明顯的低價向普通人提供原本只屬于少數人享有的產品,即提供“購買得起的奢侈”。這種產品的特點是:功能明確、單一,滿足客戶對這種品類的基本需求。這種產品的出現,常常是在這種產業(yè)的初級階段,對于并不富裕的平民來說,有沒有擁有這種產品或服務是最重要的,別的都是其次。擁有這種產品的門檻一旦降到足夠低,大眾就會蜂擁而至。
從邁克爾•戴爾在大學宿舍給買不起“正牌電腦”的同學組裝電腦起,“戴爾模式”就誕生了。按需定制、直銷、零庫存,構成“戴爾模式”的三個特點,其實從戴爾組裝第一臺電腦就已經具備了。在戴爾大獲成功之后,“戴爾模式”被眾多的專家和媒體認為是偉大的創(chuàng)舉,是極具創(chuàng)新性的戰(zhàn)略。這很可能讓戴爾本人哭笑不得,因為他最初采取這種經營方式,是一種不得已的策略。《哈佛商業(yè)評論》把戴爾模式概括為“虛擬整合的權勢”(the Power of Virtual Integration),這其實是把“空手套白狼的力量”這種通俗說法“哈佛化”了。這種既無充足的資金、也無高深的技術,更沒有倉庫和廠房的異類經營,讓戴爾深諳“計白以當黑,計虛以為實”的虛擬整合之道,并看出了——“虛”的力量遠大于“實”的力量,公司的競爭力不在于能真實地擁有資源,而在于能掌控、利用資源。
很多學戴爾的公司都把戴爾模式歸結為“直銷”,這無異于盲人摸到大象的尾巴就說大象像一根繩子。戴爾競爭力的真正來源是,始于客戶需求信息的逆向虛擬整合。高科技制造企業(yè)通行的流程是:研發(fā)、采購、生產、銷售,售后服務。如果按這種思路來經營,資金、技術是首要條件,沒有這兩樣東西而談創(chuàng)立一家高科技制造企業(yè),無異于癡人說夢。但“攢電腦”讓戴爾以逆向思維來看這個看似天經地義的行業(yè)假設的破綻。首先,他看到造PC無非是現成的高科技產品(主要是英特爾的處理器和微軟的操作系統(tǒng))裝進大同小異的機箱,與高科技沒有多少關系。用戴爾本人的話說,“我們善用合作伙伴,而不是浪費精力去發(fā)明那些已經被發(fā)明出來的東西”。
戴爾“善用合作伙伴”遠不限于此。戴爾對合作伙伴的善用,恰恰不是始于——位居流程前端的“研發(fā)”,而是“以終為始”——始于對終端客戶的“善用”。戴爾的生意始于傳統(tǒng)經營流程末端的“售后服務”(與客戶的個人化接觸),整個流程就被顛倒了過來。用戶向戴爾訂貨,對客戶來說,是獲得公司對自己的個人化服務,對企業(yè)來說,是獲取真實、真接的客戶需求信息。這個信息讓庫存問題在發(fā)生之先就被消除了。在戴爾看來,PC制造其實是將各種現存的產品打成一個客戶所需要的“箱子”賣給客戶,所以戴爾的業(yè)務其實是代客戶購買“一箱子”組裝起來的零部件,從而收取“打包費”。IT零部件如同農鮮產品一樣易于失鮮和貶值(大約是每星期降價1%),客戶要你購買的這箱子東西在你的手里滯留時間越長,就意味著客戶最終收到的這個箱子的價值越低。反過來,如果你能以最短的時間把客戶所要的東西買來,你為客戶創(chuàng)造的價值越大,客戶接受的價格與成本之間的差價(即利潤)就越大。零庫存不僅意味著庫存成本為零,而且意味著貶值為零。
當然,造成戴爾產品售價低而利潤高的原因不僅僅是實現零貶值的零庫存、免受分銷和零售商的盤剝。戴爾對供應商的強大的議價權勢和掌控能力也是其重要的原因。戴爾在這方面實行的是“挾客戶以令供應商”的手法。戴爾采集(實際上是客戶自己主動告知)的數量巨大的優(yōu)質需求信息是戴爾最重要的資產,與競爭對手相比,它的供應商的數量少得多(核心供應商20個,外圍供應商30個,而競爭對手的供應商往往有數百個),這意味著它向單個供應商的采購量大得多,因此可以把采購價格壓到最低。最重要的是,供應商雖然從戴爾那里賺取的利潤相當微薄甚至沒有利潤,但仍然愿意成為戴爾的供應商,原因在于,戴爾擁有真實的需求信息,做戴爾的供應商可以看到市場的風向標,而其他客戶需求往往是滯后的,所以供應商覺得成為戴爾的供應商,即使不賺錢也值得。戴爾的研發(fā)投入極低,原因在于它可以進行所謂虛擬研發(fā):它把客戶需求信息告訴供應商,供應商為了不失去戴爾這個大客戶,最重要的是,為了生存下去,只得投入資金進行研發(fā)。同樣道理,當戴爾要求供應商增加新產品線的時候,供應商也會積極響應。戴爾如此快速的成長,卻從未進行過并購,原因就在于,它無需通過兼并一個企業(yè)就能增加自己的生產規(guī)模。當它要增加規(guī)模的時候,只需讓供應商增加規(guī)模(無論是以內部投入還是兼并)就可以。
這就是說,戴爾通過擁有的客戶資源和信息,獲得了對供應商的巨大權勢,在相當大程度上讓產權上不屬于它的供應商成為它的下屬部門,戴爾向供應商派出的采購代表實際上成為供應商的真正的CEO。這就是憑借信息資源而獲得的“虛擬整合的權勢”。戴爾這家制造企業(yè),實質上更像是一家信息中介企業(yè)和貿易企業(yè),是PC制造業(yè)中的“沃爾瑪”。
由此,我們可以想象戴爾在PC行業(yè)中的競爭力。在組織形式上,戴爾是一家真正屬于21世紀的企業(yè)(組織網絡化和虛擬化、輕資產的企業(yè))。而戴爾的競爭對手中,很少具備這種組織形式和經營形式。
然而,這家“21世紀的企業(yè)”為什么突然陷入了經營困境呢?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