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子出口強弱分流
量升價跌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x-cimer.com/article/84660.htm“過去有些產品要向4-5家公司采購,現(xiàn)在集中到2-3家。”馬振雄表示,Circuit City采取的調整策略之一就是改變原來分散采購的方式,產品向個別供應商集中。
這樣做的目的是通過擴大單個供應商在零部件采購中的規(guī)模優(yōu)勢,使其向上游獲得較高的議價空間,達到規(guī)模換利潤的目標。
另外,Circuit City在明確縮小供應商數(shù)量后,在訂單周期上也有所延長,“讓他們更早地知道我們訂單的數(shù)量,方便他們做預算”。
當然,如此帶來的結果是,中國電子產品供應商將形成溫飽不均、強弱分流的局面。
“供應商范圍收縮肯定讓一些落選的廠商日子難過,但是我們也在加大采購量,讓一部分供應商獲得更高訂單。”在馬振雄看來,被衰退陰影籠罩的美國經濟,并非一片肅殺,“我們今年上半年在中國的采購形勢非常好”。
作為美國第二大電子零售商,Circuit City在美國有650家店面,在加拿大也有800家。而據(jù)馬振雄透露,今年上半年以來,Circuit City從中國采購的商品“銷往加拿大上升了250%,銷往美國則翻了10倍”。
馬振雄認為,造成美國電子零售業(yè)逆市上升,并加大采購量的原因在于,“經濟不景氣并不代表美國人不買東西,只不過他會更關注什么消費更實惠;另外,美國家庭縮減大宗花費反而會促進電子產品的購買,比如他們會取消很貴的游泳計劃,轉去買游戲機、DVD”。
馬振雄進一步透露說,對于Circuit City而言,今年上半年,店內經營的索尼、松下等“較貴”的一線品牌產品銷售在下降,而“Circuit City”自有品牌的產品銷售卻在直線上升。
“我們自有品牌產品銷售目前只有10%,未來增長空間很大,因為它們更實惠。”馬振雄表示,美國第一大電子零售商Best Buy(百思買)也在加大其自有品牌的供應比例,“其自有品牌的銷售比已經達到了25%”。
“美歐市場目前還是中國電子產品的主要市場,占了70%。”賈先生說,美國零售巨頭的商業(yè)導向,目前仍然決定著中國電子廠商的陰晴冷暖。
而環(huán)球資源裴克為則認為,這將意味著,在這輪出口寒流中,中國供應強弱分流的局面已經形成,“那些優(yōu)質的中國供應商可以借機擴大他們的出口,爭取到更好的買家;同時,那些規(guī)模小、競爭能力比較差的供應商日子就會更難過”。
電子產品出口的冷暖,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中國制造在此輪危機中的方向和出路。
根據(jù)工信部統(tǒng)計數(shù)據(jù),今年1-4月,中國電子產品出口受到的沖擊相對較為微弱:中國電子信息產品出口額為1593.1億美元,同比增長22%;增速比去年同期低3.6個百分點,低于全國外貿出口增速0.5個百分點,但占全國外貿出口額仍舊達到了37.5%的高位。
“我們也在密切留意全球工業(yè)的流向。”馬振雄認為,在亞洲周邊地區(qū),要崛起另外一個能取代中國的“全球制造中心”并非易事,“至少在5-10年內,中國制造商不會轉移到其它地區(qū)開工廠”。
在他看來,“中國目前在電子行業(yè)已經形成了良好的垂直整合能力、運輸物流,以及成熟的技術工人,這不是其它國家可以短期取代的。”
裴克為亦告訴記者:“一位買家告訴我們,在他們的采購清單中,只有一款產品能在中國以外的亞洲國家找到。”他同時指出,盡管電子產品本身沒有漲價空間,但是這也迫使不少中國電子供應商通過技術提升,以通過多元化設計,加快產品更新?lián)Q代的速度來提升競爭優(yōu)勢。
堅守2008:強弱分流的制造商
但是中國供應商,的確正在為這種困境中的堅持付出巨大的代價。
“中國制造業(yè)高增長、低通脹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有電子廠商負責人表示,近期越南爆發(fā)經濟危機的暗示是兩方面的:一方面,這是一個充分考驗中國宏觀政策的時候,對中國制造商應對通脹的能力也是考驗;而另一方面,越南的經濟危機也在證明“東南亞各國并不是這么容易取代中國的”。
賈先生則抱怨,國家新一輪的貨幣緊縮政策正在沖擊著原本有實力“活下去”的制造商,因為銀行單一地收縮信貸不僅沖擊了那些弱廠商,同時也嚴重影響到優(yōu)質廠商的資金流,使其原材料采購等環(huán)節(jié)上更難及時獲得充足現(xiàn)金流,從而有可能錯失抓住行業(yè)由 “優(yōu)勝劣汰”帶來的洗牌機會。
事實上,殘酷的淘汰賽的確正在中國電子制造商中繼續(xù)。
“從去年7-8月以來,我每個星期都聽到有廠商說要加價,甚至有人要求加價50%,這個浪潮來得很兇,到現(xiàn)在還沒停止。”馬振雄說,加價幾無可能,但是“靈活”的廠商會在此當中通過技術和產品換代,找到緩解成本上升的壓力。
“比如前年做MP3,去年可以做MP4和數(shù)碼相框;還可以通過提高芯片整合能力或者增加產品功能來增加吸引力、降低成本。”馬振雄說。
這意味著,沒有產品更新能力的中小制造業(yè)者,只能最終死亡。
而大多數(shù)被采訪者均認為,那些正在流行的觀點——印度或越南制造將會取代中國制造——從目前而言,只不過是危言聳聽;但是藉此認為,中國制造將會借此實現(xiàn)快速升級,則太過激進。
“如果說這個冬天考驗中國電子供應商在國際買家面前的議價能力,還不如說,它考驗的是中國電子整體產業(yè)鏈條的議價能力,我認為,中國在這方面還沒有擁有足夠的定價權。”賈先生說。
從工信部統(tǒng)計數(shù)據(jù)亦可見,低端的加工貿易產品依舊占據(jù)目前出口主流:今年1-4月,進料加工貿易與來料加工裝配貿易仍然是出口貿易的主體,出口額分別為1110.7億美元和204.3億美元,合計占到全部出口額的82.5%。去年同期,該比例為85.5%——略為可喜的是,這個比例正在緩慢地下降。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