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特爾為MID竭力敲鑼打鼓 恐將淪為替人作嫁?
撇開雙方近來煙硝味很重、接連上演的對嗆情節(jié)不談,NVIDIA這回的確踩到英特爾的痛處。
目前Atom芯片是Menlow平臺版本,并非系統(tǒng)單芯片(SoC)架構,南北橋角色及繪圖顯示等功能并未整合進處理器芯片中,而是另外搭配System Controller Hub(SCH)芯片。
英特爾在宣傳Atom時,在功耗部分的說辭都是單指處理器本身,以最省電的Z500為例,其散熱設計功率(Thermal Design Power;TDP)雖僅0.65W,但實際上若計入SCH則遠大于此,例如最省電SCH芯片UL11L的TDP為1.6W。
還達不到SoC的Atom芯片的另一項缺點,則是PCB電路板比較大,這不僅限制采Atom芯片裝置的體積縮小程度,同時也增加整體系統(tǒng)的電力消耗。
相較之下,原本ARM架構的處理器特點就是低功耗,且高通、德儀及NVIDIA針對MID推出的處理器,基本上都是采SoC架構,PCB電路板可做得比較小,因而采ARM架構的裝置,整個系統(tǒng)在電力消耗方面遠低于采用Atom芯片的裝置。
電力消耗高低對裝置使用者來說,則是裝置續(xù)航力好不好。ARM陣營對于采用ARM架構的手持裝置續(xù)航力目標比較有信心,例如在使用時間方面放映影片宣稱可撐20~30小時,待機時間則是數天到1周。
反觀采用英特爾Atom的MID,現(xiàn)階段針對續(xù)航力的說辭,一般都是以比目前的NB或UMPC好上3~4倍為目標,換句話說影片放映還是無法達到10小時(NVIDIA甚至批評Atom版的MID放映影片,只能撐4小時),而待機時間僅能以小時計而不是天。
工藝領先不敵架構優(yōu)勢 英特爾寄望Moorestown
英特爾一向標榜其工藝領先的技術優(yōu)勢,但眼前是采用45nm工藝的Atom芯片,不僅功耗上討不到便宜,甚至連芯片封裝大小都不敵以ARM架構為核心、65nm工藝的對手產品。
例如,Atom處理器本身的封裝大小為182mm2,SCH則為484mm2,而將主要功能與組件如中央處理器、圖形顯示處理器、影像譯碼處理器及輸出入功能都整合到1顆單芯片的Tegra僅為144mm2。
英特爾當然不是省油的燈,其所寄望是預計于2009~2010年推出的Moorestown平臺版本Atom芯片,號稱具有待機功耗(Idle Power)為目前版本1/10、采系統(tǒng)功能都整合到單芯片的SoC架構、芯片面積更小等特性。
以Atom現(xiàn)階段展現(xiàn)的規(guī)格及功耗效能,尚無法滿足手持及移動裝置輕薄與高續(xù)航力的最基本要求,從2008年中到Moorestown推出前,至少還有一年半載,采ARM架構的芯片業(yè)者有充裕的時間可攻城略地。
英特爾大張旗鼓賣力營銷MID,中短期內會不會只是讓ARM陣營的芯片業(yè)者樂得搶搭順風車、分食商機,自己卻落得為人作嫁的下場?
至于一向與英特爾合作密切的臺灣PC廠,就算看好MID商機,恐怕也得思考現(xiàn)階段是否有必要對英特爾平臺照單全收,或者要有另謀他方的盤算。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