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er id="pryje"><nav id="pryje"><delect id="pryje"></delect></nav></meter>
          <label id="pryje"></label>

          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模擬技術 > 業(yè)界動態(tài) > 追求多核/高頻寬三星/MTK啟動3D IC布局

          追求多核/高頻寬三星/MTK啟動3D IC布局

          作者: 時間:2013-01-07 來源:新電子 收藏

            行動處理器大廠正全力發(fā)展下世代三維晶片(3D IC)。隨著四核心處理器大舉出籠,記憶體頻寬不敷使用的疑慮已逐漸浮現(xiàn),因此、高通(Qualcomm)及三星(Samsung)皆已積極導入 ,以提升應用處理器與Mobile DRAM間的輸入/輸出(I/O)頻寬,從而實現(xiàn)整合更多核心或矽智財(IP)的系統(tǒng)單晶片(SoC)設計。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x-cimer.com/article/140779.htm

            工研院IEK系統(tǒng)IC與制程研究部研究員蔡金坤表示,行動處理器邁向多核設計已勢在必行;國際晶片大廠高通、輝達(NVIDIA)及三星均早早推出四核心產(chǎn)品卡位,而亦在2012年底以Cortex-A7四核方案趕搭這股風潮。此外,多家中國大陸晶片商更計劃于2013上半年加入戰(zhàn)局,甚至于 2014年進一步發(fā)展六或八核心應用處理器,將晶片“核心”戰(zhàn)況拉高一個層級。

            不過,蔡金坤分析,中央處理器(CPU)核心倍增后,由于本身加上繪圖處理器(GPU)、無線區(qū)域網(wǎng)路(Wi-Fi)晶片及感測器等資訊運算需求激增,將占用大量記憶體I/O頻寬;因此,包括高通、三星及已開始部署3D IC方案,規(guī)畫運用新世代Wide I/O封裝技術標準堆疊處理器與記憶體,進一步擴充資訊傳輸通道,以提升多核心晶片工作效率,并降低I/O功耗。

            蔡金坤透露,三星具備邏輯IC與記憶體雙重技術,正著手展開3D IC設計,預期2014~2015年可望揭露較明確的技術進展,以克服下一代八核心SoC頻寬不足,影響整體系統(tǒng)效能的問題。該公司預計利用安謀國際 (ARM)的big.LITTLE架構,以20奈米(nm)以下制程整合各四顆Cortex-A15與Cortex-A7,讓處理器時脈大增至 2.5~3GHz水準;同時將行動記憶體升級至LPDDR3規(guī)格,再透過3D封裝串連邏輯晶片,達到多通道12.8Gbit/s頻寬。

            與此同時,聯(lián)發(fā)科也和工研院“n+2”晶片研發(fā)計劃緊密配合,布局處理器整合非揮發(fā)性記憶體(NVRAM)的3D IC設計方案。據(jù)悉,該計劃目標系打造超越現(xiàn)有四核心晶片下兩個世代的多核CPU加多核GPU處理器,以滿足行動與運算設備融合的設計趨勢,并讓系統(tǒng)能順暢支援超高速聯(lián)網(wǎng)、擴增實境(AR)、全高畫質(zhì)(FHD)和3D顯示等創(chuàng)新功能。

            事實上,超越四核心設計并非易事,尤其是記憶體頻寬不足問題,將無法發(fā)揮預期的系統(tǒng)效能,除非能改善頻寬,否則貿(mào)然增加核心也只是徒增功耗。以蘋果 (Apple)最新的A5X及A6處理器為例,仍僅止于雙核心設計,卻透過堆疊式封裝層疊(PoP)技術,將處理器與LPDDR2記憶體的I/O通道擴充至兩個,優(yōu)化系統(tǒng)資訊讀寫效率,從而與大量搭載四核心處理器的Android機種比拼效能。



          評論


          相關推薦

          技術專區(qū)

          關閉
          看屁屁www成人影院,亚洲人妻成人图片,亚洲精品成人午夜在线,日韩在线 欧美成人 (function(){ var bp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var curProtocol = window.location.protocol.split(':')[0]; if (curProtocol === 'https') { bp.src = 'https://zz.bdstatic.com/linksubmit/push.js'; } else { bp.src = 'http://push.zhanzhang.baidu.com/push.js'; }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bp, 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