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Home將治愈谷歌“硬件偏科癥” 獨角獸要“兩條腿”走路
Google Search、Gmail、Google Chrome、Youtube、Android等等,這些產(chǎn)品的影響力不言而喻,毫無疑問,Google是一家偉大的軟件公司。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x-cimer.com/article/201607/293898.htm但是,硬件呢?似乎全是軟件,Google是一家偏科嚴重的科技巨頭?
但近年來,Chromecast、Google Home等新型硬件驚艷面世,中間經(jīng)歷了什么?
這篇文章主要講述Mario Queiroz的Google歷程,Google Home背后的那個身影。
6年前,Google山景城,臺上站著的是時任Google產(chǎn)品管理副總監(jiān)Mario Queiroz,手里握著的是首款Nexus硬件設備,其命名為“超級手機”。
Nexus One,最原始的Nexus設備,現(xiàn)在看來無疑是一款跨時代性的安卓設備。這是Google首次試水發(fā)布一款智能手機——意欲阻擋蘋果,同時也避免自己被排擠在這一新興市場之外。不過,Queiroz同時要兼顧銷售業(yè)務,這相對而言就是更為殘酷的事實了。
但銷售之神似乎從未光顧Queiroz。當初Google希望線上商店直銷的方式進行銷售,支持任何一家運營商。結(jié)果無論是運營商還是消費者,沒人愿意為此買單。新品發(fā)布僅僅6個月,Google就關閉了線上銷售,此后Queiroz后來也再未出過新的安卓手機。但是,他從未放棄對Google硬件產(chǎn)品進行優(yōu)化升級。
Queiroz的救贖從Chromecast開始,他也是Chromecast的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和推動力之一。僅僅三年時間,Chromecast成為了Google銷量最高的硬件設備,也是奠定Queiroz硬件策略的基石。時至今日,Queiroz負責的設備極其重要,甚至可以說是Google的未來。(注:Google Chromecast于2013年推出,是一款數(shù)位電視棒,主要功能為將傳統(tǒng)電視、顯示器等升級為網(wǎng)絡電視,具有播放網(wǎng)絡媒體的功能。)
Google Home,智能家居的未來雛形?
今年5月份,Google I/O開發(fā)者大會上,時齡50、身著黑色T恤、牛仔褲的Queiroz完成了他最新的硬件產(chǎn)品:Google Home,一款集成音頻播放器的家庭智能終端:播放音樂、“Okay, Google”便能喚醒的、輕松實現(xiàn)人機交互。
Google Home將成為Google打入消費者的日常交互層級市場的突破口,同時抵住了來自主要競爭對手(Amazon Echo)的強烈攻勢。
就像Nexus One的那樣,Google Home也并非市場的先行者。市場里已經(jīng)有了Amazon Echo,這個在2014年秋天正式發(fā)布,到目前為止,從早期適配和技術集成方面可以說做得相當?shù)陌袅恕mazon Echo已完成300余萬臺的銷量,計劃來年出貨1000萬臺,Amazon Echo 未來有可能成為一筆價值10億的一筆業(yè)務。
通過Amazon Echo,已經(jīng)適應的市場潛力更大。Echo證明了一點:不依賴屏幕,用戶已經(jīng)在家里就能夠體驗網(wǎng)絡服務。但是,過渡到語音交互和人工智能所帶來的變化遠比當初從桌面時代過渡到移動端要來的大。
事實上,對這一新興領域,Google最為擔憂的一點是“似乎不關Google什么事了”。Echo不需要Google。所以這一項就已經(jīng)影響到了Google的核心——最為驕傲的獨特性,機器智能和核心業(yè)務。用戶能同Echo對話,詢問天氣和烹飪原料,看看有什么東西要買。漸漸地他們開始習慣于Echo。
源于Amazon Echo,Queiroz肩膀上的壓力來得更加的大,他需要發(fā)布一款更為重磅的產(chǎn)品用于抗衡強大的競爭對手,同時證明Chromecast的成功不是一次偶然。
當提及Echo時,Queiroz談到了Google CEO Sundar Pichai五月份的話,當時Pichai在介紹Google Home稱贊了亞馬遜在未知領域開拓方面作出的貢獻。
“亞馬遜已經(jīng)做了很多好的工作,分好了類,”Queiroz接受采訪時表示,“但是當你想到Apple TV和Roku時,他們過去也在建立一種類別——但是今天呢?自從chromecast進入市場,這個種類的數(shù)量已經(jīng)比當時增加了近兩倍之多。”
“考慮一下這個國家還有多少戶家庭,多少個房間,以及世界上其他地區(qū)。”Queiroz補充道。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