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er id="pryje"><nav id="pryje"><delect id="pryje"></delect></nav></meter>
          <label id="pryje"></label>

          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汽車電子 > 設(shè)計應(yīng)用 > ADAS都這么熱門了,你還不了解毫米波雷達?

          ADAS都這么熱門了,你還不了解毫米波雷達?

          作者: 時間:2017-10-22 來源:網(wǎng)絡(luò) 收藏

          即便你還沒有聽過ADAS,你一定不會陌生。隨著谷歌、百度的汽車上路,許多人也對這項技術(shù)充滿期待。不過目前大部分汽車還處在ADAS(高級駕駛輔助系統(tǒng))應(yīng)用普及的階段,在這個階段中就不得不提。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x-cimer.com/article/201710/367527.htm

          國際自動機工程師學(xué)會將智能駕駛的等級分為五個等級,目前我們正處于ADAS階段。ADAS(Advanced Driver AssistantSystem)的普及是未來無人駕駛實現(xiàn)的先行條件,是提高汽車主動安全性能的技術(shù)基礎(chǔ)。

          ADAS系統(tǒng)分為環(huán)境感知、計算分析、控制執(zhí)行三大模塊。其中傳感器在環(huán)境感知模塊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多種傳感器融合應(yīng)用是未來必然趨勢,將率先成為ADAS系統(tǒng)主力傳感器。那么,是什么?

          毫米波雷達是什么?

          通常將波長為1~10毫米的電磁波稱毫米波(millimeter wave ),它位于微波與遠紅外波相交疊的波長范圍,具有以下四個特點:

          極寬的帶寬:通常認為毫米波頻率范圍為26.5~300GHz,帶寬高達273.5GHz。超過從直流到微波全部帶寬的10倍。即使考慮大氣吸收,在大氣中傳播時只能使用四個主要窗口,但這四個窗口的總帶寬也可達135GHz,為微波以下各波段帶寬之和的5 倍。這在頻率資源緊張的今天無疑極具吸引力。

          •波束窄:在相同天線尺寸下毫米波的波束要比微波的波束窄得多。例如一個 12cm的天線,在9.4GHz時波束寬度為18度,而94GHz時波速寬度僅1.8度。因此可以分辨相距更近的小目標或者更為清晰地觀察目標的細節(jié)。

          •與激光相比:毫米波的傳播受氣候的影響要小得多,可以認為具有全天候特性。

          •和微波相比:毫米波元器件的尺寸要小得多。因此毫米波系統(tǒng)更容易小型化。

          由于毫米波雷達相比厘米波雷達具有體積小、易集成和空間分辨率高的特點。早期被應(yīng)用于軍事領(lǐng)域,隨著雷達技術(shù)的發(fā)展與進步,毫米波雷達傳感器開始應(yīng)用于汽車電子、無人機、智能交通等多個領(lǐng)域。車載毫米波雷達工作的頻段為24GHz和77GHz,少數(shù)國家(如日本)采用60GHz頻段。


          車載毫米波雷達的原理

          根據(jù)輻射電磁波方式不同,毫米波雷達主要有脈沖體制以及連續(xù)波體制兩種工作體制。

          調(diào)頻連續(xù)波雷達系統(tǒng)工作原理

          車載毫米波雷達通過天線向外發(fā)射毫米波,接收目標反射信號,經(jīng)后方處理后快速準確地獲取汽車車身周圍的物理環(huán)境信息(如汽車與其他物體之間的相對距離、相對速度、角度、運動方向等),然后根據(jù)所探知的物體信息進行目標追蹤和識別分類,進而結(jié)合車身動態(tài)信息進行數(shù)據(jù)融合,最終通過中央處理單元(ECU)進行智能處理。經(jīng)合理決策后,以聲、光及觸覺等多種方式告知或警告駕駛員,或及時對汽車做出主動干預(yù),從而保證駕駛過程的安全性和舒適性,減少事故發(fā)生幾率。

          車載毫米波雷達的分類和作用

          根據(jù)毫米波雷達的有效范圍,可以將車載毫米波雷達分為長距離雷達(LRR)和中距離雷達(MRR)以及短距離雷達(SRR)。

          短距毫米波雷達的功能

          長距毫米波雷達的功能

          車載毫米波雷達核結(jié)構(gòu)

          MMIC芯片和天線PCB板是毫米波雷達的硬件核心,以FMCW汽車雷達系統(tǒng)為例,主要包括天線、收發(fā)模塊、信號處理模。

          1)前端單片微波集成電路(MMIC):它包括多種功能電路,如低噪聲放大器(LNA)、功率放大器、混頻器、甚至收發(fā)系統(tǒng)等功能。具有電路損耗小、噪聲低、頻帶寬、動態(tài)范圍大、功率大、附加效率高、抗電磁輻射能力強等特點。

          毫米波雷達的關(guān)鍵部件前端單片微波集成電路(MMIC)技術(shù)由在國外半導(dǎo)體公司掌控,而高頻的MMIC只掌握在英飛凌、飛思卡爾等極少數(shù)國外芯片廠商手中。國內(nèi)的MMIC仍處于起步狀態(tài),廈門意行和南京米勒為正在研發(fā)雷達MMIC,相關(guān)性能仍有待驗證。

          2)雷達天線高頻PCB板:毫米波雷達天線的主流方案是微帶陣列,簡單說將高頻PCB板集成在普通的PCB基板上實現(xiàn)天線的功能,需要在較小的集成空間中保持天線足夠的信號強度。77Ghz雷達更高規(guī)格的高頻PCB板,77GHz雷達的大范圍運用將帶來相應(yīng)高頻PCB板的巨大需求。

          相比于第2代LRR需要用幾個砷化鎵芯片生成、放大并檢測77GHz微波,Bosch第3代LRR極大簡化了雷達天線PCB板,僅使用1或2個英飛凌硅鍺芯片。

          ▲Bosch各代LRR雷達拆解圖和RF模組演進

          (資料來源:Bosch、中國中投證券研究總部)

          車載雷達前端MMIC芯片和結(jié)構(gòu)圖

          雷達天線高頻PCB板和結(jié)構(gòu)圖

          (資料來源:Infineon、Schweizer、中國中投證券研究總部)

          車載毫米波雷達的應(yīng)用

          毫米波雷達目前主要應(yīng)用于中高端車型,隨著大眾對汽車主動安全性能的認可度增加,ADAS相關(guān)產(chǎn)品將逐漸向低端車型普及。

          完全實現(xiàn)ADAS各項功能一般需要“1長+4中短”5個毫米波雷達。目前全新奧迪A4采用5個毫米波雷達(1長+4短),奔馳的S級采用7個毫米波雷達(1長+6短)。

          以自動跟車型(Stop Go)ACC功能為例,一般需要3個毫米波雷達。車正中間一個77GHz的LRR,探測距離在150-250米之間,角度為10度左右;車兩側(cè)各一個24GHz的MRR,角度都為30度,探測距離在50-70米之間。

          AEB是最有實際意義的ADAS功能,未來會成為中高檔汽車的標配,需要1個77GHz LRR。


          車載毫米波雷達技術(shù)發(fā)展趨勢

          長期來看,最終車載毫米波雷達將會統(tǒng)一于77GHz頻段(76-81GHz),該頻段帶寬更大、功率水平更高、探測距離更遠;相比于24GHz,物體分辨準確度提高2-4倍,測速和測距精確度提高3-5倍,能檢測行人和自行車;且設(shè)備體積更小,更便于在車輛上安裝和部署。

          77GHz頻率范圍是全球裝配永久認可的權(quán)威頻段,因此更適用于全球車輛平臺。其中76-77GHz主要用于長距離毫米波雷達,77-81GHz主要用于中短距離毫米波雷達。

          未來79GHz頻段(77-81GHz)中短距離毫米波雷達會成為中距離MRR的主流,且有望全面替代24GHz短距離雷達,取代周期取決于各國工業(yè)水平、市場趨勢及政策力度。


          想要了解車載毫米波雷達市場更多內(nèi)容,請點擊:《ADAS帶旺需求 車載毫米波雷達的市場規(guī)模及前景》



          關(guān)鍵詞: adas 毫米波雷達 自動駕駛

          評論


          相關(guān)推薦

          技術(shù)專區(qū)

          關(guān)閉
          看屁屁www成人影院,亚洲人妻成人图片,亚洲精品成人午夜在线,日韩在线 欧美成人 (function(){ var bp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var curProtocol = window.location.protocol.split(':')[0]; if (curProtocol === 'https') { bp.src = 'https://zz.bdstatic.com/linksubmit/push.js'; } else { bp.src = 'http://push.zhanzhang.baidu.com/push.js'; }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bp, 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