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實現核磁共振儀器量產,跟技術同等重要的是實事求是的態度
近日,關注新聞的讀者應該發現了,央視報道了《我國實現核磁共振儀器量產》的消息。核磁共振,對于最廣大的人民群眾來說,是一個說遙遠但是又能切實出現在大眾生活中的醫療設備。說它遙遠是因為作為人類發明過的最復雜的醫療設備之一,絕大多數人都不知道核磁共振是如何工作的,它能幫助醫生做些什么診斷;而對于大眾來說,核磁共振對于醫生的醫療診斷準確性,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對多種重大疾病影像診斷具有重大意義,包括心腦血管、神經和腫瘤等。自20世紀80年代初問世以來,核磁共振技術已經成為世界范圍內的新的醫學診斷工具,與X線成像、超聲成像、核醫學成像并列構成影像學四大檢查手段。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x-cimer.com/article/202307/449079.htm
核磁共振(MRI)
長期以來,高端的核磁共振設備一直被GE、飛利浦、西門子等外國公司所壟斷,價格也是居高不下,動輒幾千萬甚至于上億元人民幣的售價也令核磁共振成了少數大醫院的“高端”檢查。因此本次核磁共振的國產化,對于我國的醫療事業意義重大。
其實,稍微關注國產核磁共振領域的讀者不難發現,我國在核磁共振領域的起步并不算晚,早在1987年底,深圳安科自主開發了中國首臺永磁磁共振(0.15T),被評為1989年十大科技事件之一,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而在1999年,則由深圳邁迪特研制出中國首臺1.5T磁共振。正是一家家中國企業的前赴后繼,讓我國在核磁共振領域的份額勉強維持在20%左右。那么既然我國的核磁共振早已可以生產,那么這次央視的報道是怎么回事兒呢?
中國首臺永磁磁共振
要想知道為什么這次突破意義重大,我們得稍稍了解一下,核磁共振是如何工作的。
核磁共振的原理
作為最復雜的醫療設備之一,核磁共振的原理自然也不是簡簡單單就能說清楚。在本篇文章之中,筆者嘗試一下籠統地為各位讀者簡單介紹一下。
眾所周知,我們的世界是由原子等等微觀粒子所構成的,同樣的,人類身體中擁有豐富的原子核,我們通過利用核磁共振成像技術,可以依據人體內不同組織和病變部位中氫原子核質子含量的差異,利用電磁波來激發這些原子核,然后經過復雜的數學處理,將其轉化為分辨率高的數字圖像。因此,對于核磁共振來說,其磁場強度是個十分重要的指標,核磁共振的場強越高,分辨率越高,根據核磁共振的場強大約能將其分為四個等級:低場0.1-2T,中場2-5T,高場5-14T和超高場≥14T。而這一次,我們所突破的技術,正是5T高場的核磁共振儀器,相較于傳統的低場磁共振掃描,它具有更快的掃描速度和更清晰的圖像質量。
我們突破在何處?
而這次我們的國產核磁共振所解決的問題遠遠要更多,作為一款精密復雜的高端醫療儀器,核磁共振中涉及的學科和產業十分龐大,包括超導技術、電磁學技術、材料技術以及計算機技術等多個領域。前文中,筆者雖然提到我國早在1999年就已經可以生產1.5T的磁共振儀器,但是相關核心部件和技術,還是牢牢掌握在國外廠商手中,我國僅能通過采購,勉強完成組裝生產。而今天,我們終于實現了所有零部件的國產化生產,這是一次重大的突破。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副院長鄭海榮就在接受央視采訪時表示:“團隊的核心就是要圍繞痛點里的技術進行攻關,解決了這一攬子的快速成像的軟件和硬件、電子學,形成了100多個發明專利。這樣轉化效率就非常高,是精準地提煉問題、攻關?!?/span>
其次,這次在新聞報道中所提到的“量產”也十分重要,這就意味著打通了全產業鏈、供應鏈。長期以來,超導磁體核磁共振設備的生產制造在技術要求和工藝難度方面非常高,因此被美國、英國、德國、荷蘭、日本等國家壟斷。前文提到過,國內在這方面也有一定的技術成果和生產能力,但長期以來,超導磁體核磁共振設備在圖像質量、成像速度和成本方面與國外仍存在一定差距。特別是批量制造方面仍然面臨一些困難,因此本次央視在對國產核磁共振設備的生產商,上海聯影公司的宣傳報道中將重點放在批量制造的“生產線”上。也能從側面證明,實現設備的量產,也是本次突破的重點之一。
在技術之外,心態更是重要
在我國的醫療科技之中,技術水平固然是重要的一環,但借著本次突破,筆者更想談一談我國的醫療采購問題。
有這樣一個例子:在2013年,蘇州的高端彩超設備制造商飛依諾科技公司推出了第一批高端彩色診斷儀系列產品。這一系列產品以卓越的性能、合理的成本和優秀的質量脫穎而出,甚至迅速打入了德國和法國等海外市場,受到了海外市場的廣泛認可。然而,盡管公司的產品質量已經獲得中國醫師協會超聲醫師分會的主流醫師極高的認可,但在國內市場上仍然面臨著困難。即使這些醫師工作的醫院已經承認了該公司的產品質量,它們仍然優先采購進口的彩超設備,而這些醫師們無法改變這種局面,因為他們沒有采購權。
從這個例子就能看出來,對于我國的醫療設備,從采購端也要破除對于國外設備的迷信也是十分重要的一點,急需回歸理性、用自己的實際性能需求和產品實際的質量為評判的第一要義,而不是產品所謂的“國籍”。
回到本次的主角核磁共振之上,國內有許多制造核磁共振設備的公司,除了本次取得重大突破的上海聯影醫療科技有限公司之外,還有東軟醫療系統有限公司、華潤萬東醫療裝備股份有限公司、航衛通用電器醫療系統有限公司、邁瑞醫療國際有限公司等等。這些公司的存在意味著并不需要將所有的診療服務完全集中在少數幾家三甲醫院擁有的少數“原裝進口”設備上。相反,這種情況實際上會極大地降低醫療服務的效率,破壞核磁共振設備對中國人口的覆蓋率,并削弱國內核磁共振設備制造企業改進產品和服務的動力。
早在2015年,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副院長顧建英接受采訪時就指出:“國產中低端設備完全可以滿足臨床需求。”因此,除了國產醫療設備在技術上進步值得我們鼓舞以外,對于醫療設備的判斷回歸理性也是我們現在面臨的問題,這種根深蒂固的近乎“宗教式”的崇拜,也是我們應該重視改正的地方,而從過往經驗來看,對于這一方面想要改善,往往遠比技術還要困難。
對于現在的醫療電子領域,我們更需要積極給國產設備機會,客觀的,實事求是的反應問題,機會都不給,國產設備怎么改進呢?反過頭來,繼續抱怨國產設備問題,這是一個惡性循環,一定要跳出來!
結語
最后,總結一下,本次5T核磁共振設備實現完全國產化量產,是我國在醫療電子領域的一大進步,值得我們為之歡欣。但是,本篇文章更想傳達的觀點是:除了在技術研發和宣傳配合方面努力之外,我們還需要著重消除國內醫療設備采購工作中對進口設備的不正常、不理性的迷信情緒。只有通過改革設備采購制度,我們才能真正提高先進醫療設備在全國范圍內的普及率,并推動國產醫療設備產業技術地不斷進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