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ter id="pryje"><nav id="pryje"><delect id="pryje"></delect></nav></meter>
          <label id="pryje"></label>

          新聞中心

          EEPW首頁 > EDA/PCB > 業(yè)界動態(tài) > 郭明錤剖析英特爾 Lunar Lake 失敗原因

          郭明錤剖析英特爾 Lunar Lake 失敗原因

          作者: 時間:2024-11-06 來源:IT之家 收藏

          11 月 6 日消息,天風證券分析師昨日(11 月 5 日)在 Medium 上發(fā)布博文,深入分析了 失敗的前因后果。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x-cimer.com/article/202411/464329.htm

          IT之家此前報道,是近期宣布在 () 之后,將不再把 整合進 。

          雖此事近來成為焦點,但業(yè)界早在至少半年前就知道,在的 roadmap 上,后續(xù)的 Arrow Lake、Nova Lake、Raptor Lake 更新、Twin Lake、Panther Lake 與 Wildcat Lake 等新產(chǎn)品,均不采用 方式。

          專案源于兩個動機:

          · 與 Apple Silicon 競爭:因應 MacBook 采用 Apple Silicon 后市占率提升,英特爾欲證明 x86 架構(gòu)也能達到相似效能與續(xù)航力。

          · 對微軟 Surface 改采 ARM 處理器的回應:得知微軟 2Q24 的新款 Surface 系列全面采用具 45 TOPS 算力的高通處理器,故計劃推出競品。

          為此,LNL 作出三個關(guān)鍵決策:整合 、指定特定零部件(如 Renesas 為電源芯片獨家供應商)、與將 NPU 算力提升至 48 TOPS。

          值得注意的是,英特爾 2024–2025 年的處理器中,僅 LNL 超過微軟定義 門檻的 40 TOPS。這個看似奇怪的規(guī)劃,正是因為 LNL 定位是要與高通競爭,但英特爾可能不知微軟會如此定義

          有趣的是,這個奇怪的 LNL 規(guī)劃,今年倒是短暫地幫助了英特爾的營銷,使其至少在一片壞消息中,還能宣傳有 方案。但這全然是運氣好,證據(jù)是若英特爾早知道微軟定義 AI PC 的 40 TOPS 門檻,就不會讓后續(xù)的 Arrow Lake 的整體 TOPS(36)低于 AI PC 門檻 / LNL 的 48 TOPS。

          英特爾稱 LNL 因整合 稀釋毛利率而失敗,但真正原因是:

          · 品牌和代工廠商因采用零件彈性降低不利利潤故采用意愿低。

          · 英特爾對 DRAM 供應商議價力遠低于 Apple 且需仰賴臺積電代工故不利成本結(jié)構(gòu)。

          · AI PC 應用不成熟故客戶不買單更貴的 LNL。

          從 LNL 失敗可見,英特爾面臨的挑戰(zhàn)不僅是制程落后,更深層的問題在于產(chǎn)品規(guī)劃能力(另一證明為 AMD 在常規(guī)服務器的占有率持續(xù)提升)。

          制程技術(shù)或許只是表象,導致一連串錯誤產(chǎn)品決策的組織機制可能才是英特爾的核心問題。



          評論


          相關(guān)推薦

          技術(shù)專區(qū)

          關(guān)閉
          看屁屁www成人影院,亚洲人妻成人图片,亚洲精品成人午夜在线,日韩在线 欧美成人 (function(){ var bp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var curProtocol = window.location.protocol.split(':')[0]; if (curProtocol === 'https') { bp.src = 'https://zz.bdstatic.com/linksubmit/push.js'; } else { bp.src = 'http://push.zhanzhang.baidu.com/push.js'; }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bp, 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