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位元MCU功耗再降
早期低功耗MCU受限于成本及制程技術,大都選擇8位元CPU內核,但隨著工業(yè)智慧化的發(fā)展,導致產品功能更加復雜,運算量更高,8位元MCU已逐漸無法滿足效能需求;為了兼顧低功耗高效能,選擇適用的32位元CPU內核乃大勢所趨。
選擇低功耗CPU內核,除了單位頻率耗電流外,還須要綜合考量小容量的低記憶體代碼,相同功能所需的代碼越長,除了增加記憶體成本,也代表更長的運行時間及功耗。另外,由于軟體開發(fā)成本在后期將會越來越高,大量的參考代碼及更多的第三方開發(fā)商的支持,均可有效降低軟體的開發(fā)時間及成本。也因此,選擇一款更多人使用的CPU內核也是重要的考量之一。
控制數(shù)位電路時脈
對于一般的同步數(shù)位電路設計,要使數(shù)位單元有效降低操作電流,透過控制時脈的頻率或截止不需要的時脈跳動,也是重要的方法。低功耗MCU通常配備豐富的時脈控制單元,可對個別的數(shù)位周邊單元,依照需求做降頻或升頻的操作調整,在達到運作能力的同時,用最低的頻率來運行。但為了達到更彈性的時脈配置,可能導致CPU內核和周邊電路時脈不同步的現(xiàn)象,此時必須仔細考慮電路設計,保證跨時脈領域資料存取的正確性。
另外,為了盡量降低CPU介入處理時間或降低CPU工作頻率而節(jié)省下來的功耗,可提供直接記憶體存?。―MA)或周邊電路相互觸發(fā)電路進行資料的傳遞,如定時器(Timer)定時自動觸發(fā)ADC或DAC,并透過DMA進行資料由ADC到RAM,或者RAM到DAC的搬移,同時在ADC的輸入可以增加簡單的數(shù)位濾波及平滑化電路,如此不須要CPU經常介入處理,也不會因為須要即時處理ADC或DAC事件,導致中斷程序占用太多時間,降低系統(tǒng)的即時性及穩(wěn)定性。
支援多種工作模式
為了配合不同的應用需求,并達到系統(tǒng)平均功耗的最小化,低功耗MCU須要提供多種操作模式,讓使用者靈活調配應用,常見的操作模式有下列數(shù)種:
.正常運行模式
CPU內核及周邊正常工作,能即時改變CPU及周邊的工作頻率(On the Fly)或關閉不需要的時脈源,以獲得最佳的工作效能。
.低頻工作模式
CPU內核及周邊工作于低頻的時脈源,如32.768kHz晶振或內部低頻10K電阻電容(RC)振蕩器,通常最大的耗電來源,為嵌入式快閃記憶體及LDO本身的耗電流。若此時的執(zhí)行程序不大,可以考慮將程序運作于RAM,以降低平均功耗。請注意并不是所有MCU都能支援在RAM執(zhí)行程序。
?。甀dle模式
CPU內核停止,時脈源和被啟動的周邊電路持續(xù)工作,直到周邊電路符合設定條件,喚醒CPU進行資料處理或控制執(zhí)行流程。通常高頻的運行模式,CPU及嵌入式快閃記憶體消耗相當大比例的電流,故閑置(Idle)模式能有效降低平均功耗。
.待機RAM保持模式
CPU內核及所有時脈源關閉,內建LDO切換到低耗電模式,但是RAM及I/O接腳持續(xù)供電,維持進入待機之前的狀態(tài)。
?。甊TC模式
CPU內核及高頻時脈源關閉,內建LDO切換到低耗電模式,由于此時LDO供電能力降低,僅能提供低耗電的周邊電路運行,如32.768kHz晶振、即時時脈計數(shù)器(RTC)、BOD、TN單色LCD直接驅動電路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