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動力電池行業(yè)引狂潮 日韓等外企欲“分羹”
僅用了兩年的時間,刺激政策的頻頻澆灌就已經將中國培育成了全球第一大新能源汽車市場,隨之瘋狂的,是新能源汽車的動力核心――動力電池。這一領域不僅“鼓舞”著本土的上下游生產企業(yè),一向極具商業(yè)和市場敏感性的外企也試圖分得一杯羹。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x-cimer.com/article/282017.htm
國軒高科動力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總裁方建華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談到,面對中國新能源汽車爆發(fā)在動力鋰電池領域帶來的商機,國內企業(yè)的表現是“瘋”,韓系品牌是“搶”,日系企業(yè)則“靜觀其變”。
早在去年,韓國LG化學和三星就紛紛在華擴充其產能。2014年1月,韓國三星SDI公司宣布計劃5年內分階段投資約6億美元,在西安高新區(qū)建設中國最大規(guī)模汽車動力電池生產基地;10月,位于南京經濟技術開發(fā)區(qū)的LG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項目動工,預計2016年建成達產,滿產后將容納7棟動力電池工廠。
憑借技術優(yōu)勢和在全球范圍內的客戶基礎,韓系品牌顯然較國內品牌更容易獲得訂單。以LG為例,其動力電池的客戶包括通用汽車、雷諾、福特、現代和起亞等,記者獲得的資料顯示,LG動力電池的客戶有20多家;而且,不只是外資品牌新能源汽車廠商,很多國內自主品牌的整車廠商也和三星、LG等韓系鋰電池生產企業(yè)有深度的采購合作。這也就意味著,即便這些企業(yè)都在國內推出新能源汽車,也不一定會選擇中國本土電池供應商。
大眾集團董事會成員、大眾汽車集團(中國)總裁兼CEO海茲曼曾對外表示,未來4~5年,大眾汽車會陸續(xù)在國內生產15款新能源汽車。但遺憾的是,大眾似乎并不愿意向中國本土企業(yè)采購動力電池,其傾向的供應商正是三星和LG。有消息稱,海茲曼曾表示,目前沒有一家中國的電池生產企業(yè)能滿足大眾的采購標準。
“國內的電池和外資相比確實有較大差距。”中國電池網總編楊樸宇對記者表示。在他看來,如果外資品牌在華的產能得到落實,必將在很大程度上蠶食國內企業(yè)的生存空間。
不過,方建華認為,雖然動力電池方面,中國確實存在一定差距,但這種差距和汽車制造完全是不同的。在汽車制造領域,國內整車廠商存在著核心技術優(yōu)勢缺乏的問題,這在動力電池領域是不存在的。
“我們的動力電池核心技術是不缺失的,只是在工程化能力上有一定差距。”方建華告訴記者,目前國內的正負極材料和國外相比沒什么大的差距,電解液的材料也基本實現了國產,而在核心的隔膜領域,近兩年技術發(fā)展也非???。
賽迪顧問投資事業(yè)部總經理吳輝在一定程度上贊同這一觀點:“技術上不輸,缺乏的是工藝。我們的產品在實驗室里做出來都不錯,但規(guī)?;a出來與外資確實有差距。”
這種工程化能力上的差距,在方建華看來,主要是我們制造業(yè)本身以及制造裝備的差距所造成,而這些可以通過產業(yè)化、市場化進行后期追趕。因此,在他看來,外資電池公司進入中國市場,不能單純地看作“狼來了”。“在傳統(tǒng)汽車制造領域,比如在外資品牌中,要用一顆中國的螺釘可能都要經過很多次的認證,但在新能源汽車特別是動力電池領域,我們和外資并不完全是競爭,也會有合作關系。”方建華強調。比如在動力電池領域,一些外資企業(yè)也紛紛進入,希望在分食市場蛋糕的同時,能夠和國內企業(yè)一起建立標準,共同發(fā)展。因為對任何一家企業(yè)來說,電動車市場都夠大,而“電動汽車是探索一個未知的世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