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What are the characteristics in China MCU market??
在全球的微控制器市場上,一項設計從取得成功到進入全面生產階段,平均需要18~24個月。在Luminary Micro,我們對全球各個地區(qū)內“設計成功-生產”這一過程的時間框架進行了追蹤和測量,發(fā)現中國是世界上進入生產最快的地區(qū)。我們的客戶從設計成功到進入生產平均所花費的時間少于9個月。我公司也是一家反應敏捷、積極進取、不斷成長的公司,而我們發(fā)現中國的M
關鍵字:
Luminary Micro 32bit MCU 16bitMCU
1. 中國MCU市場特點是什么?
我們相信,MCU市場將繼續(xù)以個人用戶、工業(yè)和汽車市場為中心。從2005年到2010年,個人用戶市場的年均復合增長率(CAGR)將達到7.2%,總SAM將達到68億美元。A/V業(yè)務的迅速長、普通用戶產品價值和復雜性的持續(xù)提高都將推動MCU市場的發(fā)展。
工業(yè)市場應用將推動這一市場的發(fā)展,包括工廠自動化、電源、大樓控制、防火、照明、HV/AC、遠程計算機工作站和氣體檢測等。從2005年到2010年,這一市場將以7.4%的年均復合增長率(CAGR
關鍵字:
MCU 32位 飛思卡爾
1, 中國MCU市場特點是什么?
中國MCU市場規(guī)模大,應用種類多,增長迅速。在2007年國際市場增長平緩的情況,中國MCU市場揖讓可以保持約20%的高速增長。其主要應用種類包括:傳統(tǒng)電機、家電、控制、通信、GPS、便攜消費類產品(MP3、PMP)、汽車電子等等。
2, 貴公司認為目前32位MCU的發(fā)展趨勢是什么?哪些新技術需要引起重視?
隨著高端應用比如消費類產品和汽車電子市場的快速增長,以及伴隨著32位MCU的日益普及,32位M
關鍵字:
MCU 32位 Tensilica公司
ARM 的Cortex-M3處理器內核可望在微控制器(MCU)市場上掀起合并的狂潮,這一現象往往發(fā)生在大規(guī)模市場成熟的時候。ARM架構在嵌入式處理器、ASIC和ASSP市場上已經占據了統(tǒng)治地位,因此,它也具備了在相鄰的MCU市場上逐步占據主導地位的有利條件。事實上,隨著Luminary Micro的Stellaris系列微控制器的推出,MCU市場上的統(tǒng)一進程就已經開始了。聰明的設計者將通過選用基于Cortex-M3的MCU,如Luminary Micro公司的Stellaris系列,來充分利用這一不可避
關鍵字:
ARM Cortex-M3 MCU Luminary Micro
光彩四射的一代又一代超級受到廣泛關注,而樸實無華的8位微處理器卻一直充當業(yè)內負重的馱馬。隨著需求變化,在一些應用中微處理器升級到16位或更高,但與此同時,處理能力和集成水平持續(xù)提升的8位器件也不斷找到了新的應用。這使得面向成本關鍵型系統(tǒng)的8位微處理器的陣容變得日益龐大,功能也變得日益強大。
與高端處理器令人眩目并可資炫耀的能力進展相比,低端處理器默默的、漸進式的改進似乎顯得相對黯然。例如,在技術公司最近的PIC 8位微處理器系列中,8引腳的PIC12F519和14引腳的PIC16F526都帶有6
關鍵字:
MCU PIC Microchip
增長速度快
“據市場研究機構Market Avenue Partners的報告顯示,2006年中國MCU的銷售額達到43.6億美元,比2005年增長了16.27%。”MIPS科技公司戰(zhàn)略營銷經理Ian Anderton說,“中國的MCU市場正在迅速發(fā)展,并且沒有放緩的跡象,因為中國正從低成本產品開發(fā)向提供更有價值的產品發(fā)展演變。”
蘇州國芯科技有限公司的總經理肖佐楠說,2007年中國的 MCU市場受到消費電子、工業(yè)、多用途、汽
關鍵字:
MCU
消費和工業(yè)市場要求在新產品設計中提高能源效率。便攜產品需要新一代技術來延長電池使用壽命,而大型產品(如白色家電)則需要提高能源效率來保持競爭優(yōu)勢。很多情況下,利用電子組件替換機械組件可以降低板卡功耗,附加的軟件控制能夠精確調整應用的功率性能。
產品組件的不斷進步讓工程師能夠使用新概念和新技術解決初期產品的功率使用限制問題。微控制器(MCU)是降低功耗的主要因素,這是基于以下兩點原因:首先,MCU自身在消耗功率;其次,MCU負責控制同樣會消耗功率的其他系統(tǒng)組件。因此,MCU制造商需要在他們的最
關鍵字:
MCU 低功耗
一直以來,8位MCU是低端市場的主流,32位MCU增長最快,而16位MCU受到8位和32位產品的雙重擠壓,處境尷尬。但近幾年的發(fā)展表明,16位MCU應用,呈現出高速增長的勢頭,各大MCU廠商如Microchip都加大了在16位MCU的推進力度,利用大獎賽的形式吸引更多的愛好者。
Microchip大中華區(qū)資深應用工程師經理夏宇紅認為16位MCU在很多應用比如電機控制、汽車電子領域依然有強大的生命力,這一產品系列將會不斷擴展和延伸。相對32位MCU,16位MCU結構簡單、成本低廉、開發(fā)系統(tǒng)
關鍵字:
MCU 設計大賽 200804
在32位MCU還沒有真正成為主流的背景下,這個領域的激戰(zhàn)已經達到了白熱化。主要是ARM軍團日益壯大引起的,ARM軍團聲稱ARM是事實上的工業(yè)標準,聯合起來向非ARM廠商發(fā)起猛攻。而非ARM軍團的都是一些不好惹的軍閥,或是曾經以8位或16位市場上霸占一方地盤,或是CPU世界目空一切的大腕,或者是在某領域具有壟斷地位的主兒,或者有后臺政府支持……。
為此,很多實力稍遜的MCU供應商變得搖擺不定,生怕站錯了隊,錯過了發(fā)展良機。有實力的公司一方面闡述種種優(yōu)勢理論,一方面心
關鍵字:
MCU ARM CPU
我國已有一些設計公司(design house)取得了成功。但是下一步還盼望有更多的中國設計公司活躍在中國和世界舞臺。眾多公司闡述中國設計企業(yè)成功甚至進入國際市場需要注意的問題。
系統(tǒng)設計公司需注意的問題
創(chuàng)新能力和核心技術
ARM中國總裁譚軍博士認為,中國市場本身也是全球市場之一,能否取得成功的關鍵是創(chuàng)新能力。如果在市場里做隨大流者,那么在市場中的獲利將越來越少;而如果自身常常創(chuàng)新,就有機會成為市場領導者。例如廣州周立功公司,由代理業(yè)務一步步轉向設計業(yè)務,從剛開始的代理產品到進行產
關鍵字:
SoC MCU 芯片設計 200804
“32 位MCU 的發(fā)展趨勢是要求產品所需的更高的計算性能、大容量存儲、低功耗、集成的復雜性和更多的軟件支持,使DSP和MCU走向功能融合(記者注:成為DSC),并有大而全的趨勢。” 蘇州國芯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肖佐楠總結道,同時,隨著新型的電子設備對網絡多媒體和無線功能需求的增加,MCU產品集成越來越多的模擬功能和新的外圍電路。隨著信息爆炸性地發(fā)展,對信息安全的需求越來越迫切,這將是MCU發(fā)展的又一新熱點,因此具有集成信息安全功能的CPU和大規(guī)模數據計算處理模塊設計平臺將會得到
關鍵字:
32位 MCU 200804
增長速度快
“據市場研究機構Market Avenue Partners的報告顯示,2006年中國MCU的銷售額達到43.6億美元,比2005年增長了16.27%。”MIPS科技公司戰(zhàn)略營銷經理Ian Anderton說,“中國的 MCU 市場正在迅速發(fā)展,并且沒有放緩的跡象,因為中國正從低成本產品開發(fā)向提供更有價值的產品發(fā)展演變。”
蘇州國芯科技有限公司的總經理肖佐楠說,2007年中國的 MCU 市場受到消費電子、工業(yè)、多用途、汽車和其他市
關鍵字:
MCU 200804
全球領先的單片機和模擬半導體供應商——Microchip Technology Inc.(美國微芯科技公司)今天宣布擴展其高性價比PIC24F 16位單片機(MCU)系列,新增9款全球功率最低(2.6 µA待機電流)的大內存(高達256 KB 閃存及16 KB RAM內存)16位單片機。該系列是全球首個具有集成充電時間測量單元(CTMU)外設的16位單片機系列,配合免版稅的mTouch傳感解決方案軟件開發(fā)工具包,可讓設計人員無需任何外部組件即可輕松增設電容觸摸傳感用
關鍵字:
單片機 Microchip MCU
引言
隨著VLSI設計技術和深亞微米制造技術的飛速發(fā)展, SOC (System on Chip ) 技術逐漸成為了集成電路設計的主流技術。SOC 已經在便攜式手持設備、無線網絡終端和多媒體娛樂設備等領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高性能的處理器核是SOC設計中最為關鍵和核心的部分。絕大多數SOC 的處理器都采用了RISC體系結構。RISC 處理器具有指令效率高、電路面積小和功率消耗低等特點, 滿足了SOC 高性能、低成本和低功耗的設計要求。目前在SOC 設計中廣泛使用的32bit RISC 處理
關鍵字:
內核 RISC 處理器 IP核
risc-v mcu介紹
您好,目前還沒有人創(chuàng)建詞條risc-v mcu!
歡迎您創(chuàng)建該詞條,闡述對risc-v mcu的理解,并與今后在此搜索risc-v mcu的朋友們分享。
創(chuàng)建詞條
關于我們 -
廣告服務 -
企業(yè)會員服務 -
網站地圖 -
聯系我們 -
征稿 -
友情鏈接 -
手機EEPW
Copyright ?2000-2015 ELECTRONIC ENGINEERING & PRODUCT WORLD. All rights reserved.
《電子產品世界》雜志社 版權所有 北京東曉國際技術信息咨詢有限公司
京ICP備12027778號-2 北京市公安局備案:1101082052 京公網安備11010802012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