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elodyne如何成為激光雷達領域老大哥?
大約兩年前,《華爾街日報》記者向特斯拉創(chuàng)始人Alon Musk提了一個問題,特斯拉自動駕駛的傳感器部署問題,特斯拉創(chuàng)始人非常自信地答道,“我認為不需要什么激光雷達(LIDAR),用被動視覺(攝像頭),頂多加一個前置的毫米波雷達就能解決問題。”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x-cimer.com/article/201705/359389.htm隨后發(fā)生在邯鄲的Model S撞施工車、德克薩斯州的Model S撞白色卡車等一系列自動駕駛致死事故,狠狠打了埃隆·馬斯克的臉。攝像頭傳感器對樣本數量的依賴和自然光線條件要求的苛刻,都成為自動駕駛應用當中其擔當主要感知模塊的短板。
常見的觀點是,在自動駕駛的運用當中,必須是激光雷達、攝像頭等多種傳感器結合的冗余方案。這個評價應該比較公允,但是關于激光雷達的分量到底如何則并沒有體現。
Google自動駕駛咨詢顧問 BradTempleton一語道破,“做到99%的準確度對于車輛駕駛而言并不夠,我們需要的是99.99999%的準確。激光雷達就是小數點后幾位的最強保障。”
業(yè)內將自動駕駛的實現路徑分為通過ADAS(感知模塊為攝像頭加毫米波雷達)一路進階和借助激光雷達一步成型兩種路徑,前者為主機廠慣用,后者為互聯網廠商青睞。 單從不同的傳感器能夠成為兩種勢力進軍無人駕駛領域的分水嶺,就足以看出激光雷達在自動駕駛當中的重要地位。
谷歌和百度在車頂放置了7萬美金的64線激光雷達,成為直接切入L4級別的兩大代表,福特集團毅然將激光雷達納入自動駕駛技術方案,成為車企中激進派的先軍,而國內的馭勢科技在方案中使用了4個16線激光雷達也免于了特斯拉追隨者的揶揄。
無人駕駛如潮洶涌,激光雷達地位空前,但幾乎所有的激光雷達都姓“Velodyne”。
“我們是風口浪尖上的弄潮兒”
無人駕駛汽車之所以無需人工操作,是因為它能代替人的感官去自動識別道路信息和行人,然后控制汽車完成壁障等功能。 而代替人的眼睛和聽覺進行環(huán)境感知的部分我們稱作傳感器。
目前,激光雷達、毫米波雷達、視覺傳感器是用于周圍環(huán)境感測的主流手段。 而在探測精度、探測距離、穩(wěn)定性和對周圍環(huán)境適應性等關鍵性能上,激光雷達都有著明顯優(yōu)勢。
它通過成對的發(fā)射器和接收器,發(fā)射和接收激光束來繪制周圍環(huán)境的點云圖像,發(fā)射器和接受器越多,激光束越密集,對周圍環(huán)境的感知就越精準。我們常說的64線激光雷達,就是指有64組發(fā)射和接收器。
激光雷達看到的世界
而目前能夠生產滿足無人駕駛需要的、高線束激光雷達的企業(yè)只有Velodyne一家,可以說,該公司旗下的16線/32線/64線激光雷達是無人駕駛企業(yè)的唯一選擇。
鈦媒體記者拜訪的Velodyne辦公室位于中關村智谷。去年8月份,Velodyne收到來自百度和福特聯手的1.5億美元投資,隨后落成了這個中國辦事處,掌舵人是Velodyne亞太區(qū)總監(jiān)翁煒。
這個在市場營銷上有著20多年經驗的職業(yè)經理人,此前大部分足跡都集中在美國東部,與喧囂的硅谷交集不多,隨著百度投資,Velodyne對亞太區(qū)的戰(zhàn)略地位開始重視,土生土長的北京人翁煒被招致麾下。
Velodyne的三個代表產品
關于Velodyne的行業(yè)地位,翁煒表示,涉及自動駕駛研發(fā)投入的主機廠、地圖廠商以及自動駕駛運營項目幾乎都是Velodyne激光雷達產品的客戶。
據公開資料,不僅谷歌、百度、Uber、福特、通用、奔馳等知名的無人駕駛技術代表,四維圖新、微軟Bing、Here、高德、TomTom等高精度地圖廠商,以及新加坡政府、臺灣的智慧小鎮(zhèn)等項目都采用了Velodyne的激光雷達方案。
“我們這一代人,經歷了幾個浪潮,第一個是個人電腦普及,第二個互聯網時代,第三個是移動互聯網,第四個就是現在的智慧城市、無人駕駛,而Velodyne正是一個處在風口浪尖行業(yè)的弄潮兒,在這樣的公司工作,說實話,我們十分驕傲。”Velodyne亞太區(qū)總監(jiān)翁煒向鈦媒體表達了作為Velodyne一員的認知感受。
由于無人駕駛極其依賴激光雷達,在行業(yè)內有個說法是,掌握了激光雷達的核心技術就占據了行業(yè)的發(fā)展要塞。而目前來看,Velodyne是這樣一家企業(yè)。
不過,把時間指針撥回30多年前,Velodyne則只是一家無線電公司,由David Hall博士在1983創(chuàng)立,生產的產品主要為低頻收音機。進入激光雷達領域頗有一些機緣巧合的意味。
評論